rú mèng lìng yuán dàn
如梦令·元旦
níng huà qīng liú guī huà,
宁化、清流、归化,
lù ài lín shēn tái huá.
路隘林深苔滑。
jīn rì xiàng hé fāng,
今日向何方,
zhí zhǐ wǔ yí shān xià.
直指武夷山下。
shān xià shān xià,
山下山下,
fēng zhǎn hóng qí rú huà.
风展红旗如画。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详情介绍
①如梦令: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作《忆仙姿》,其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之句。宋苏轼嫌其名不雅,改为《如梦令》。又有《比梅》、《宴桃源》等称。单调,三十三字,仄韵。该篇守谱押用一部仄韵。
② 元旦:宋代吴自牧《梦梁录》:“正月朔一,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元旦,这里指阴历正月初一(这年阳历一月三十日)。
③宁化、清流、归化:皆福建西部县名。其中归化于民国22年(1933年)5月,因与绥远省归化城同名,奉民国政府令改名明溪县。
④ 路隘(ài):道路险狭。
⑤武夷山:武夷北接仙霞岭,南望九连山,中分赣江、闽江,居江西、福建交界。相传古神人武夷君居此,故有武夷之名。
⑥风展红旗如画:是悬想红军抵达武夷山时的情景。
1929年红军主力东征,建立了闽西根据地,9月打下福建上杭县,但是当时红四军内部在建军原则及建立根据地等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毛泽东于6、7月间被迫离开红四军主要领导岗位。三个月后,党中央纠正了红四军前总指挥的错误,11月,毛泽东便回到红四军,重新担任主要领导。12月底,毛泽东在上杭的古田村主持了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他亲自起草的《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在决议在会上通过,即著名的“古田决议”。这次会议很好地巩固和发展了红军及革命根据地。革命力量的壮大引起了国民党的极大恐惧。在这次会议期间,蒋介石策动了江西的金汉鼎、福建的刘和鼎和广东的陈维远等所率领的反动军队组织了“三省会剿”,向闽西根据地发动进攻,妄图摧毁闽西革命力量。为了粉碎国民党的阴谋企图,会议决定红四军进行战略转移,由地方武装留下闽西坚持斗争,毛泽东和朱德同志率领红四军分头向江西方向进军。到江西去展开游击战争,扩大革命根据地。1930年元旦春节期间,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一部分从古田出发,向北经连城以东的古田、宁化、清流、归化等地,越过武夷山到江西去。在这次行军途中,毛泽东以“元旦”为题写下了这首小词,以此来描述这次进军的情景。
全词六句33字,采用细节描写和白描手法相结合的方法,生动地记录了红军长途行军的路线、方向和目的,讴歌了红军战士无坚不摧、胜利前进的革命精神。
第一、二句写红军战略转沿途艰难进军的情景。开头连用三个地名,点明福建省西部的三个县,说明这次红军进行战略转移途经的一些地方。接着描写沿途的道路是那么狭窄、险要、阻滞,森林繁茂,荆棘丛生,到处阴暗潮湿,青苔满布,前进十分困难。红军经过这些地方向武夷山进军,困难非常多,但红军为了打破国民党所谓“会剿”,甩掉敌人,尽快取得战略转移的胜利,才决定要走这样一条敌人预料不到的、比较艰难的路。
第三、四句写红军战略转移的方向和目标。两个句子,一问一答,说明一直向着武夷山前进,要进军武夷山脚下。“直指”一词写出红军勇往直前的雄姿和气势。“武夷山下”点名进军初步要到达目的地。问句突出红军在“古田会议”之后崭新的精神面貌,使人精神一振;答句目标明确,铿锵有力。
第五、六句写红军到达目的地胜利实现了战略转移的情景。这是一幅十分壮丽的图画,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鼓舞性。第五句承接上一层“山下”一词,再连用“山下”两词,“到山下啦,到山下啦”那种胜利时欢呼雀跃的情景跃然纸上。最后一句写出红军胜利实现转移,大军云集在武夷山的山脚下,那种盛大而雄伟的场面。写得像图画一般美丽,充分表现了作者为胜利而欢呼的喜悦心情,也展示出革命武装斗争光明灿烂的前景,显现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
现代作家李俊《解放军文艺、毛主席诗词解释》:“这首词是毛主席的创新。三个地名连在一起,“宁化、清流、归化”。过去几十万首词中,只有连用两个的,没有连用三个的,“山下山下”这是词牌的规定。在这里要重复,与上面一个“山下”连在一起,三个“山下”这个重复是有意思的。”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