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四首·其二

满地关河一望哀,彻天烽火照胥台。
名王白马江东去,故国降幡海上来。
秦望云空阳鸟散,冶山天远朔风回。
楼船见说军容盛,左次犹虚授钺才。

拼音

mǎn dì guān hé yī wàng āi
chè tiān fēng huǒ zhào xū tái
míng wáng bái mǎ jiāng dōng qù
gù guó jiàng fān hǎi shàng lái
qín wàng yún kōng yáng niǎo sàn
yě shān tiān yuǎn shuò fēng huí
lóu chuán jiàn shuō jūn róng shèng
zuǒ cì yóu xū shòu yuè cái

注释

  1. 胥台:姑苏台(吴国灭亡象征)
  2. 名王白马:指清豫亲王多铎(破南京时骑白马)
  3. 降幡:投降旗帜(刘禹锡”一片降幡出石头”典)
  4. 秦望:绍兴秦望山(越国故地)
  5. 授钺:古代拜将仪式(《周礼》”大将授钺”)

译文

放眼望去,满目疮痍的河山令人心碎,
冲天的战火照亮了姑苏台。
骑着白马的王侯仓皇东逃,
故国的降旗却从海上飘来。
秦望山上乌云密布,候鸟四散,
冶山远在天边,北风呼啸徘徊。
都说水军阵容强盛、战舰威武,
却为何至今找不到能统兵的将才?

背景

此诗与前首同作于1661年,记录郑成功北伐失败后,清军攻占舟山群岛的史实。时南明永历帝流亡缅甸。

赏析

  1. 艺术特色:
  • 时空压缩:四联分写四地(胥台-江东-秦望-楼船)
  • 色彩对比:白马/降幡的视觉冲击
  • 军事意象:烽火/楼船/授钺的战争符号
  1. 历史反思:
  • 地理优势与人才匮乏的矛盾
  • 南明各势力缺乏统一指挥
  • 海洋战略的局限性
  1. 诗史互证:
  • “白马江东”实录多铎进军路线
  • “降幡海上”指舟山明将投降
  • “授钺才”暗讽郑张内斗

评价

  1. 清代全祖望:”可补《南疆逸史》之阙”
  2. 近代陈寅恪:”明清海战史的诗史”
  3. 现代严耕望:”地理意象与军事史完美结合”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