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深玉屑几时藏,
出土犹闻饼饵香。
弱水西流宁到此,
荒滩那得禹余粮。
拼音
shēn shēn yù xiè jǐ shí cáng,
chū tǔ yóu wén bǐng ěr xiāng。
ruò shuǐ xī liú níng dào cǐ,
huāng tān nà dé yǔ yú liáng。
注释
- 玉屑:原指玉石碎末,此处比喻传说中的仙药或珍贵食物。
- 饼饵香:指食物香气,暗指“禹余粮”的传说。
- 弱水:神话中西方极远的河流,《山海经》载其“鸿毛不浮”,此处代指边陲荒远之地。
- 禹余粮:传说大禹治水时遗留的粮食,后化为石状矿物(一种可入药的褐铁矿),古人认为可充饥。
译文
深埋地下的玉屑不知何时藏于此,
挖出来竟能闻到饼饵的香气。
连弱水都难以流到的荒凉西域,
怎会有大禹留下的“余粮”?
背景
此诗作于纪昀流放乌鲁木齐期间(1768-1772年)。当时新疆属边疆未开发之地,纪昀将当地传闻与中原神话结合,借“禹余粮”的传说,表达对边地风物的惊奇。“弱水”“荒滩”凸显地域荒远,而“饼饵香”则以生活化细节消解神秘感,体现纪昀“以诗证史”的纪实风格。
赏析
- 虚实相生的意象:
“玉屑”“禹余粮”源自神话,纪昀却以“饼饵香”赋予其人间烟火气,将虚幻传说落地为可感的日常体验,形成奇幻与真实的交织。 - 边疆风物的诗意重构:
诗中“弱水西流”暗指乌鲁木齐的地理隔绝,而“荒滩”与“禹余粮”的对比,既写实又暗含对中原文化的追忆。纪昀通过传说化解边地的陌生感,展现士大夫在流放中对文化的坚守。 - 幽默与哲思:
末句“那得禹余粮”以反问收束,表面质疑传说的真实性,实则隐含对生存智慧的赞叹——荒滩虽无神话中的“余粮”,但百姓仍能从中发现可食之物(如可入药的矿物),体现纪昀对民间生存智慧的关注。
评价
- 清代学者洪亮吉评其杂诗:“叙风土如《汉书·地理志》,写人情似《洛阳伽蓝记》”,称赞纪昀以诗记录边疆的独特视角。
- 现代学者邓魁英指出,此诗“将神话传说与实地观察结合,在荒诞中见真实,是纪昀西域诗的典型风格”。
-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虽未直接点评此诗,但称纪昀“襟怀夷旷”,其诗“往往有闲适之趣”,与此诗举重若轻的笔法相合。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