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拼音

nù fà chōng guān,píng lán chù、xiāo xiāo yǔ xiē。
tái wàng yǎn,yǎng tiān cháng xiào,zhuàng huái jiéliè。
sān shí gōng míng chén yǔ tǔ,bā qiān lǐ lù yún hé yuè。
mò děng xián,bái le shào nián tóu,kōng bēi qiè!
jìng kāng chǐ,yóu wèi xuě。
chén zǐ hèn,hé shí miè!
jià cháng chē,tà pò hè lán shān quē。
zhuàng zhì jī shī hú lǔ ròu,xiào tán kě yǐn xiōng nú xuè。
dài cóng tóu、shōu shí jiù shān hé,cháo tiān què。

注释

  1. 怒发冲冠:形容极度愤怒,头发竖起顶起帽子。
  2. 潇潇:形容雨势急骤。
  3. 尘与土:比喻功名微不足道。
  4. 八千里路:指征战路程遥远。
  5. 靖康耻:指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汴京沦陷,徽钦二帝被俘的国耻。
  6. 贺兰山:代指金人占领的北方领土(一说为宁夏贺兰山,另一说为河北磁县贺兰山)。
  7. 胡虏/匈奴:借指金兵。
  8. 朝天阙:指回朝面见皇帝,报效国家。

译文

我愤怒得头发竖起顶起帽子,倚靠栏杆处,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
抬头远望,仰天发出悲怆的长啸,壮志豪情激荡心间。
三十年来的功名如同尘土微不足道,八千里的征程只有云月相伴。
切莫虚度年华,等到白发苍苍时,只能空自悲叹!
靖康之变的国耻尚未洗刷,臣子的仇恨何时才能终结!
我要驾着战车,踏破贺兰山的防线。
壮志饥餐敌人的肉,笑谈渴饮敌人的血。
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向朝廷复命请安!

背景

  1. 历史背景:南宋初期(1130年代),金兵南侵,宋室南渡。岳飞作为抗金名将,率岳家军多次北伐,试图收复中原失地。
  2. 创作时间:学界有争议,一说写于1133年岳飞首次北伐期间,一说写于1140年郾城大捷后。
  3. 争议点:部分学者认为此词可能为后人托名岳飞所作,因“贺兰山”地理位置与岳飞实际作战区域不符,但主流观点仍归为岳飞作品。

赏析

  1. 情感表达:
    • 上片以“怒发冲冠”开篇,直抒胸中愤懑,通过“尘与土”“云和月”对比功名与征途的艰辛,体现壮志未酬的悲怆。
    • 下片以“靖康耻”为引,誓言“踏破贺兰山缺”,用夸张的“饥餐胡虏肉”表达对侵略者的痛恨,最后以“收拾山河”收束,展现家国情怀。
  2. 艺术特色:
    • 意象雄浑:如“怒涛”“长啸”“长车”强化悲壮氛围。
    • 结构严谨:上片叙事抒情,下片直抒胸臆,形成情感递进。
    • 语言凝练:用“莫等闲”“何时灭”等短句增强节奏感。
  3. 用典与隐喻:
    • “贺兰山”可能借指金人腹地,暗含收复失地的决心。
    • “饥餐胡虏肉”化用《左传》中“食其肉寝其皮”的典故,表达复仇之志。

评价

  1. 后世赞誉:
    • 明代学者杨慎称其为“古今第一壮语”。
    • 近代梁启超评:“无限感慨,哀凉沉郁,令人慷慨生哀。”
  2. 争议:
    • 部分学者质疑“贺兰山”与岳飞实际作战地点不符,认为可能是后人借岳飞之名抒发抗元情绪(如文天祥)。
    • 但词中“靖康耻”“臣子恨”等句与岳飞生平高度契合,主流仍认可其真实性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