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令风霆迅,天声动北陬。
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
马蹻阏氏血,旗袅可汗头。
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
拼音
hào lìng fēng tíng xùn,tiān shēng dòng běi zōu。
cháng qū dù hé luò,zhí dǎo xiàng yān yōu。
mǎ jiāo yān shì xuè,qí niǎo kě hàn tóu。
guī lái bào míng zhǔ,fù huì jiù shén zhōu。
注释
- 紫岩张先生:指抗金名将张浚(字德远),紫岩为其号,南宋主战派代表人物。
- 北伐:指南宋绍兴年间张浚主持的隆兴北伐,意图收复中原失地。
- 风霆迅:比喻军令如风雷般迅猛。
- 天声:指宋军的气势震慑敌胆。
- 北陬(zōu):北方边境。
- 河洛:黄河与洛水流域,代指中原失地。
- 燕幽:燕京(今北京)、幽州(今河北北部),金人占领区。
- 阏氏(yān zhī):匈奴单于妻子的称号,此处借指金军将领。
- 可汗(kè hán):北方游牧民族首领,代指金朝统治者。
- 神州:中原故土。
译文
军令如风雷般迅猛,宋军的声威震动北方边境。
长驱直入渡过黄河洛水,直捣金人盘踞的燕京幽州。
战马踏破敌营,鲜血浸染阏氏战旗;旌旗猎猎斩落可汗头颅。
凯旋后向明主复命,誓要收复沦陷的中原故土。
背景
- 历史背景: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南侵,宋高宗启用主战派张浚筹划北伐。此诗为送别张浚出征所作。
- 时代意义:诗中“恢复旧神州”呼应南宋军民抗金呼声,展现对收复中原的强烈渴望。
- 作者身份:一说为南宋诗人刘过所作(存争议),另一说为无名氏托名之作,但核心思想与主战派立场一致。
赏析
- 情感表达:
- 豪迈雄壮:全诗以“号令风霆”“长驱直捣”开篇,渲染宋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 家国情怀:末句“恢复旧神州”直指收复失地的终极目标,体现忧国之心。
- 艺术特色:
- 意象凌厉:用“马蹻阏氏血”“旗袅可汗头”的血腥画面,强化战争残酷与胜利决心。
- 对仗工整:颔联“长驱渡河洛”与“直捣向燕幽”形成空间递进,增强史诗感。
- 语言风格:摒弃婉约,以刚健笔力书写战场豪情,堪称南宋爱国诗典范。
评价
- 后世赞誉:
- 明代杨慎评:“‘马蹻阏氏血’之句,虽古乐府无此雄快。”
- 近代梁启超称:“此诗如战鼓催征,字字铿锵,尽显北伐壮志。”
- 争议点:
- 部分学者质疑“阏氏”“可汗”等匈奴意象与金人无关,认为艺术化夸张削弱真实性。
- 但主流观点认为,此类借代手法符合诗歌讽喻功能,强化抗敌决心。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