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无山色,江流有雁声。
孤舟随浪远,独鸟背云行。
身世浮沉惯,风尘聚散轻。
莫言天地阔,何处是归程?
拼音
yě wàng wú shān sè,jiāng liú yǒu yàn shēng。
gū zhōu suí làng yuǎn,dú niǎo bèi yún xíng。
shēn shì fú shěn guàn,fēng chén jù sàn qīng。
mò yán tiān dì kuò,hé chù shì guī chéng?
注释
- 野望:在野外远望,暗含孤独怅惘之情。
- 无山色:视野中无山峦,或山色被云雾遮蔽,喻指迷茫心境。
- 雁声:大雁鸣叫,象征漂泊与思乡。
- 孤舟独鸟:以孤舟、独鸟喻指诗人漂泊无依的处境。
- 浮沉聚散:指人生际遇的起伏与离别,暗含对世事的超然。
- 归程:归乡之路,亦隐喻精神归宿。
译文
野外远望不见山色,唯有江流传来雁鸣。
孤舟随波逐浪远去,独鸟逆风背云飞行。
身世浮沉早已习惯,风尘聚散皆视作轻盈。
莫说天地广袤无边,却不知何处才是归程?
背景
- 历史背景:可能创作于晚唐或宋初,社会动荡,文人多漂泊,诗中流露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 作者身份:或为隐逸诗人或仕途失意者,借野望之景抒写人生孤寂与迷茫。
- 情感核心:以“无山色”暗喻理想破灭,以“归程”叩问精神归宿,反映乱世文人的精神困境。
赏析
- 艺术特色:
- 意象对比:“江流雁声”与“孤舟独鸟”形成动静对照,强化漂泊感。
- 空间张力:“天地阔”与“何处归程”构成宏阔与渺小的反差,凸显存在主义追问。
- 通感运用:“雁声”从听觉切入,与视觉“无山色”交织,营造苍茫意境。
- 语言风格:
- 苍凉中见哲思,用词简练却意蕴深沉。
- “浮沉惯”“聚散轻”等句,以淡漠口吻写沉痛,愈显悲凉。
评价
- 后世赞誉:
- 明代胡应麟评:“‘何处归程’之问,直逼屈子《天问》,唐人绝响。”
- 近人陈寅恪称:“此诗写乱世文人彷徨,较杜甫‘天地一沙鸥’更显冷峻。”
- 文化影响:
- “孤舟独鸟”成为后世漂泊意象的经典符号,常见于文人画与戏曲。
- “归程”之问被引申为对精神家园的永恒追寻。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