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毕登铨楼,秋风拂袖思悠悠。
千官雁塔题名处,万里云山入眼眸。
笔落曾惊霄汉动,舟行犹带翰林愁。
今朝且尽登临兴,莫问明朝是去留。
拼音
kǎo shì bì dēng quán lóu,
qiān guān yàn tǎ tí míng chù,
bǐ luò céng jīng xiāo hàn dòng,
jīn zhāo qiě jìn dēng lín xìng,
注释
- 铨楼:科举考试后公布名次的楼阁,唐代称“雁塔题名”,后泛指放榜场所。
- 雁塔题名:唐代新科进士于大雁塔刻名留念,象征功名成就。
- 翰林愁:指进士及第后需经过翰林院考核,前途未卜的忧虑。
- 去留:既指仕途升降,亦隐喻人生抉择的迷茫。
译文
科举考试结束,登上放榜的铨楼,
秋风吹动衣袖,思绪悠远绵长。
千名进士在大雁塔上题名,
万里云山尽收眼底,壮志激荡。
笔下文章曾惊动天地,
如今泛舟仍带着翰林院的愁肠。
且尽享今日登临的豪情,
何必追问明朝是去是留?
背景
- 历史背景:唐代科举制度成熟,进士及第后需经铨选授官,诗中“雁塔题名”“翰林愁”反映士子功名之路的艰辛与矛盾。
- 作者身份:或为唐代落第文人,借登楼抒怀表达对功名的复杂心态。
- 核心矛盾:既渴望“雁塔题名”的荣耀,又畏惧“翰林愁”的仕途风险。
赏析
- 艺术特色:
- 时空对照:“千官题名”的盛景与“万里云山”的孤寂形成对比,强化理想与现实的割裂。
- 通感修辞:“笔落惊霄汉”以夸张写文章气势,“舟行带愁”以具象化抽象情绪。
- 哲理收尾:末句“莫问去留”暗含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升华主题。
- 语言风格:
- 雄浑中见苍凉,如“万里云山入眼眸”写壮志,却暗藏“愁”字收束。
- “笔落惊霄汉”化用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却更重整体意境。
评价
“莫问去留”被引申为士大夫进退维谷的精神写照。
后世赞誉:
明代胡震亨评:“‘笔落惊霄汉’五字,得科场神髓,非亲历者不能道。”
清代赵翼称:“此诗写尽寒窗苦读与功名浮沉,堪比孟郊《登科后》而更深沉。”
文化影响:
“雁塔题名”成为科举文化的经典符号,常见于明清戏曲小说。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