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拼音
qiū shān bù kě jìn , qiū sī yì wú yín 。
bì jiàn liú hóng yè , qīng lín diǎn bái yún 。
liáng yīn yī niǎo xià , luò rì luàn chán fēn 。
cǐ yè bā jiāo yǔ , hé rén zhěn shàng wén 。
注释
- 洞霄宫:道教名观,位于杭州余杭大涤山,始建于西汉,宋代列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陆游《洞霄宫碑》载其“峰峦秀拔,云泉环绕”。
- 秋思无垠:化用《楚辞·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但突破悲秋传统,转向宇宙意识。
- 碧涧流红叶:暗含道教“水火既济”思想,红色(火)与碧涧(水)交融,呼应《周易》坎离卦象。
- 芭蕉雨:化用唐代诗僧皎然“夜雨空阶滴到明”,但以植物为媒介,更具道教“草木通灵”观。
译文
秋色漫山望不尽,秋思浩渺亦无边。
碧绿涧水漂红叶,苍翠林梢缀白云。
凉荫忽见孤鸟落,夕照纷乱蝉声分。
今夜雨打芭蕉叶,谁人枕畔听此音。
背景
- 时间:约1015年(大中祥符八年),林逋应洞霄宫主持朱霄外之邀游观,时值宋真宗崇道高峰,敕封“洞霄宫”为江南道教中心。
- 空间特性:
- 洞霄宫建筑群依“九锁山”地势而建,符合道教“北斗九星”布局,诗中“秋山不可尽”对应实际登山路径的九重转折;
- 与林逋孤山居所形成“一隐于湖,一隐于山”的空间互补。
- 宗教语境:
- 朱霄外属道教上清派,主张“坐忘炼气”,诗中“凉阴一鸟下”暗喻内丹修炼的“铅汞降升”;
- 与同期《桐柏观》诗“羽人相呼语,空山夜气清”共同构建林逋的道教体验体系。
赏析
- 色彩哲学的双向运动
- 纵向流动:红叶(红)顺碧涧(青)下流,白云(白)于青林(绿)上升,形成五行相生的能量循环;
- 横向铺展:秋山(黄褐)为基底,落日(金红)为焦点,突破王维“空山新雨后”的单色系构图。
- 声象系统的道教编码
- 自然声象:蝉声(阳)、雨声(阴)构成太极两仪,较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更合阴阳之道;
- 无声之境:“一鸟下”的瞬间静默,暗合《庄子·天地》“听乎无声”的坐忘境界。
- 时空体验的螺旋结构
- 日间登山:从“秋山不可尽”(宏观)到“碧涧流红叶”(微观),空间认知逐渐内化;
- 夜间听雨:从“此夜”(当下)到“何人闻”(永恒),时间感知趋于虚化,预告苏轼《永遇乐》“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的宇宙意识。
评价
- 方回:“『青林点白云』五字,画尽大涤山秋色,虽荆浩《匡庐图》不能过也。”(《瀛奎律髓》)
- 纪昀:“后四句层层脱换,不独『芭蕉雨』从『蝉分』生出,而结句尤有神韵,此晚唐人所不能到。”(《瀛奎律髓刊误》)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