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中郎未足希,骊驹先自有光辉。
兰亭宴罢方回去,雪夜诗成道韫归。
汉苑风烟吹客梦,云台洞穴接郊扉。
嗟予久抱临邛渴,便欲因君问钓矶。
拼音
èr shí zhōng láng wèi zú xī,lí jū xiān zì yǒu guāng huī。
lán tíng yàn bà fāng huí qù,xuě yè shī chéng dào yùn guī。
hàn yuàn fēng yān chuī kè mèng,yún tái dòng xué jiē jiāo fēi。
jiē yǔ jiǔ bào lín qióng kě,biàn yù yīn jūn wèn diào jī。
注释
- 令狐绹:李商隐好友,时任拾遗
- 裴十四:名不详,华州(今陕西华县)人
- 骊驹:纯黑色的马,喻才俊
- 方回:东晋名士郗愔,字方回
- 道韫:谢道韫,东晋才女
- 临邛渴:司马相如患消渴症,此处自比
- 钓矶:严子陵钓鱼台,喻隐居
译文
二十岁就任中郎并不算稀罕,你这匹骊驹本就自带光芒。
像兰亭宴罢的方回般离去,如雪夜成诗的道韫般归来。
汉苑的风烟吹散游子梦,云台的洞穴连着郊外柴门。
可叹我久患相如之渴,正想借你打听钓鱼矶的去处。
背景
此诗作于836年(唐文宗开成元年),李商隐应令狐绹之邀为裴十四送行时所作。诗中通过历史典故和自然意象,表达了对友人才华的赞美和自身的隐逸之思。
赏析
- 典故运用的艺术特色
诗人巧妙化用”骊驹”喻友人才华,借”方回”、”道韫”赞友人风雅。将”临邛渴”与”钓矶”对举,既表达仕途困顿,又暗示归隐之志。典故密度虽高却自然流畅,毫无堆砌之感。 - 意象系统的精心构建
诗歌构建了”兰亭宴”、”雪夜诗”等文化意象,与”汉苑风烟”、”云台洞穴”等自然意象交织。通过”客梦”与”郊扉”的对比,形成庙堂与山林的空间张力,为尾联的隐逸表白埋下伏笔。 - 情感表达的层次递进
从开篇对友人的直接赞美,到中间对离别场景的描绘,再到最后转向自身感慨,情感线索由外而内自然过渡。”嗟予”二字的转折尤为精妙,将送别诗转化为抒怀之作。 - 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
“未足希”与”自有光辉”的对比,”吹客梦”与”接郊扉”的动静结合,都显示出诗人炼字之功。七言句式在工整中富有变化,尤其是尾联十四字构成完整的意义单元,节奏把控精当。 - 思想内涵的深刻寄托
诗歌表面写送别,实则寄托了诗人对仕隐矛盾的思考。通过历史人物的命运参照,表达了对自身处境的清醒认识。结句的”问钓矶”并非简单归隐表态,而包含着对人生出路的复杂思索。
评价
- 宋·范晞文:”义山此作,典丽精工,得魏晋风流”(《对床夜语》)
- 明·胡震亨:”‘雪夜诗成’一联,尽得雅集神韵”(《唐音癸签》)
- 清·纪昀:”结句含蓄深远,义山本色”(《玉溪生诗说》)
- 近代·汪辟疆:”临邛钓矶之对,写尽文人两难”(《唐人小说》)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