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元任(1892年11月3日—1982年2月24日), 汉族,字宣仲,又字宜重,原籍江苏武进(今常州)。清朝诗人赵翼后人。光绪十八年(1892年)生于天津。现代学者、语言学家、音乐家。
赵元任先后任教于美国康乃尔大学、哈佛大学、中国清华大学、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美国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后长期(1947—1963年)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并在伯克利退休。赵元任先后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1946年)、加州大学(1962年)、俄亥俄州立大学(1970年)荣誉博士学位,加州大学“教授研究讲师”(Faculty Research Lecturer,1967年),中国北京大学荣誉教授(1981年)。1982年2月24日赵元任逝世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享年90岁。
赵元任通英、法、德等外语,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先驱,被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同时也是中国现代音乐学之先驱,“中国科学社”的创始人之一。赵元任在语言学方面的代表作有《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国话的文法》《国语留声片课本》等 ,在音乐方面的代表作有《教我如何不想她》《海韵》《厦门大学校歌》等,翻译的代表作有《爱丽丝梦游仙境》等。
1892年11月3日,赵元任生于天津。父亲衡年中过举人,善吹笛。母亲冯莱荪善诗词及昆曲。
1900年,8岁,回到老家常州青果巷,在家塾二中读书。
1906年,14岁,进常州溪山小学。
1907年,入南京江南高等学堂预科,成绩优异 。
1910年7月,清廷游美学务处在北京招考第二名被录取(这次招考共取正榜70名)。同年8月赴美,入康奈尔大学学习数学。选修物理、音乐。
1914年,获理学士学位。
1915年,入哈佛大学主修哲学并继续选修音乐。
1918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19年,在康乃尔大学物理系任教。
1920年,在清华大学教授物理、数学和心理学课程。
1920年冬天,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赵元任为其担任翻译。
1921年6月1日,与杨步伟结婚。
1921年,赵元任夫妇到了美国,赵元任在哈佛大学任哲学和中文讲师并研究语言学。
1925年,回清华大学教授数学、物理学、中国音韵学、普通语言学、中国现代方言、中国乐谱乐调和西洋音乐欣赏等课程。他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一起被称为清华“四大导师”。
1928年,作为研究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进行了大量的语言田野调查和民间音乐采风工作。
1938年~1939年,在夏威夷大学任教,在那里开设过中国音乐课程。
1938年至1941年,在耶鲁大学任教。之后五年,又回哈佛任教并参加哈佛、燕京字典的编辑工作。
1945年,当选为美国语言学学会主席,又被选为美国语言学会(LSA)会长。
1946年6月至7月,赵元任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备会议;7月,与周培源、吴大猷一起参加纪念牛顿诞辰300周年纪念活动,其间,赵元任加入美国国籍。11月在巴黎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大会,并选为该会议副主席。
1947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拍电报请赵元任出任南京中央大学校长。赵元任回电:“干不了。谢谢!”同年,赵元任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教授中国语文和语言学。
1948年,当选为中国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AAAS)院士。
1952年,任阿加细(Aggasiz)基金会东方语和语文学教授。
1959年,到台湾大学讲学。
1960年,当选为美国东方学会(AOS)会长。
1962年,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退休,仍担任加州大学离职教授。
1973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刚起步,赵元任夫妇就偕外孙女昭波和女婿迈克回国探亲。5月13日晚至14日凌晨,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周总理还跟赵元任谈到文字改革和赵元任致力研究的《通字方案》。在座的还有郭沫若、刘西尧、吴有训、竺可桢、黎锦熙等诸友。
1981年,丧妻不久的赵元任应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之邀,偕长女赵如兰、女婿卞学磺、四女赵小中再次回国探亲,受到全国政协主席邓小平的热情接见,并接受了北京大学授予的名誉教授称号。
1982年2月24日,赵元任逝世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享年90岁。
语言研究
赵元任是理论与实际并重的语言学家。在语言学的各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和杰出的贡献。赵元任长期致力于推行国语(推广普通话)的工作。1922年出版《国语留声片课本》,1935年出版《新国语留声片课本》,在推行国语的工作上起了示范的作用。
赵元任从1927年起从事方言研究工作,调查过吴语(江苏南部和浙江)、粤语、徽州话和江西、湖南、湖北三省的方言,发表过很多调查报告和专题论文,如《现代吴语的研究》(1928)、《中国方言中爆发音的种类》(1935)、《钟祥方言记》(1939)、《湖北方言调查报告》(1948)、《中山方言》(1948)、《台山语料》(1951)、《汉语常用植物词》(1953)、《汉语称呼用词》(1956)等。其中《现代吴语的研究》是中国第一部用现代语言学方法研究方言的著作,包括30处的调查材料,他与4位同事合著的《湖北方言调查报告》包括64处的调查材料。
赵元任在记音方法和记音工具上也有重要的贡献。他的《音位标音法的多能性》(1934)一文阐明从语音材料归纳音位系统时可以有多种选择,答案不是唯一的。这篇论文已成为音位理论的经典著作之一。他设计的一套五度制标调字母,为记录和研究汉语(以及其他有字调的语言)的声调提供了准确、方便的工具。
在语法方面,赵元任最重要的著作是《中国话的文法》(1965)。这部著作以直接成分分析法作为研究语法的主要方法,根据句法功能区分词类,为每一类词类下了比较严格的定义,这种做法跟以前的汉语语法著作有很大的不同。在具体分类上,把体词分为名词、专名、处所词、时间词限定词量词复合词(三斤、这回)、名词定位词复合词(墙上、饭前)限定词(三、每)、量词、定位词(里、上)、代名词(我、什么)。对于量词、助动词、介词等封闭性的词类,尽可能穷尽地列举其成员,一一描写它们的功能和用法。这些也都是以往所没有的。尤其是对语助词的分析,观察细致入微描写准确周到,表现了这部书的一个特色。总之,无论从立论的深度说,还是从影响的广泛说,《中国话的文法》都是最重要的汉语语法著作之一。
他的《语言问题》一书讨论一般语言学。原是演讲记录稿(用英文写的、1968年出版的《语言和信号系统》根据此书改编,内容大同小异)。他学识渊博,见多识广,书中不乏明达的见解,精辟的议论,很少偏执的主张,读起来引人入胜。美国语言学家M·裘斯说:“赵在语言上是从来没有错误的。”对于说汉语的人,这是一本很理想的语言学入门书。
音乐创作
赵元任的音乐创作,突破了“学堂乐歌”借用外国乐谱填词的模式,开始完全由中国人独立作曲作词,使中国近现代音乐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他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当之无愧的先驱者之一,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优秀的作曲家。
作为作曲家,赵元任1915年即发表了钢琴曲《和平进行曲》。此后他创作了约100多首作品,其中发表过歌曲40多首、大型合唱曲1首、钢琴小品若干首,分别刊载于《新诗歌集》、《儿童节歌曲集》和《赵元任歌曲集》等。他的作品具鲜明的爱国思想与民主倾向。歌曲《卖布谣》《劳动歌》《教我如何不想他》《也是微云》,以及合唱曲《海韵》等都流传至今。
赵元任的音乐创作活动虽然始于五四运动以前,但主要集中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的音乐创作主要分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五四”运动以后的20世纪20年代,代表作有歌曲《劳动歌》《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上山》《听雨》《也是微云》和合唱曲《海韵》等。这些歌曲和他此前创作的部分作品,共14首歌曲,收集在由商务印书馆于1928年出版的《新诗歌集》中。20世纪30年代是赵元任的第二个创作时期,代表作有《江上撑船歌》《西洋镜歌》等。他还为陶行知等人的许多儿童诗谱写了歌曲,如《手脑相长歌》《儿童工歌》等,收集在《儿童节歌曲集》(1934)和《晓庄歌曲集》(1936)等作品集中。
赵元任在艺术上勇于创新。他创作的歌曲,音乐形象鲜明、风格新颖、旋律优美流畅,富于抒情性。从内容上看,他的作品多以“五四”以来的新诗为题材,既有时代特点,又有民族风格。从形式上看,他的作品既有效地运用了西方音乐创作技法,又创造性地吸收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宝贵经验。他的声乐作品艺术水平较高,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创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许多作品流传至今,成为音乐院校教学和音乐会上经常表演的曲目。
赵元任创作于1926年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已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宝库中一首经典的艺术歌曲,也是专业音乐学府的优秀声乐教材。它的歌词是刘半农于1920年旅居英国时写的一首新诗——《教我如何不想她》。诗人自己说,它表达的是一个海外游子对祖国“母亲”的思念之情。可1926年赵元任为这首诗谱曲时,把诗中的“她”改成“他”,扩大了“想”的空间,更为含蓄深邃。正如后来赵元任自己所说:“歌词中的他,可以是男的他,女的她,代表一切心爱的他、她、它。”这首歌的旋律优美深情,一方面运用中国戏曲的唱腔,富有“中国的韵味”,另一方面又融进了西洋风格的曲式构思和转调等多声技法,表现了思念和向往层层交织的深挚情意。
赵元任的另一首名作《海韵》(徐志摩词),是中国最早的一首有影响的多段联缀的合唱作品,创作于1927年。作品用合唱、领唱和钢琴的回旋变奏,生动地描绘了一位美丽勇敢、渴望自由的少女,不畏狂风巨浪的威胁,最终被汹涌的海浪吞没的悲剧故事。作品表现了“五四”时期中国青年反封建、追求个性解放的浪漫主义精神。一曲终了,使人往往依旧沉浸在强烈的共鸣和审美的遐思之中,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中国合唱音乐的传世之作。
赵元任也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最早将中国民歌予以多声改编配置的作曲家。1935年,他为电影《都市风光》写的片头曲《西洋镜歌》,就吸取了民间说唱的音调,揭露和批判了当时都市生活的黑暗。1942年,他在美国创作的《老天爷》,歌词则采用了中国明末的民谣,并具有民间说唱叙事的风格。《老天爷》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传至国内,在反蒋爱国学生的示威游行中唱出来,引起强烈反响。从此,这首歌曲便唱遍全国。
多年的语言研究工作,对赵元任的音乐创作具有明显的影响。他特别注意根据中国语言的声调和音韵特点来处理歌词与曲调的关系,使歌词的声韵与曲调吻合,使歌曲既富有韵味,又有口语化的倾诉感。在创作中,他还注重音乐语言的地方风格。例如,《听雨》将常州话吟诵古诗的音调加以扩展,《卖布谣》是在无锡方言音调基础上创作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吸收了京剧西皮过门的音调。在歌曲伴奏方面,赵元任十分重视钢琴对塑造音乐形象的作用。例如,在《也是微云》、《上山》、《海韵》等作品中,就运用丰富生动的钢琴织体音型,加强了声乐歌唱的艺术形象和感情的变化。
人才培养
赵元任博学多才,既是数学家,又是物理学家,对哲学也有一定造诣。然而他主要以著名的语言学家蜚声于世。他从1920年执教清华至1972年在美国加州大学退休,前后从事教育事业52年。中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朱德熙、吕叔湘等都是他的学生,“给中国语言学的研究事业培养了一支庞大的队伍”,可谓桃李满天下。
“中国语言学之父”。
“替我国音乐界开一个新纪元”。(萧友梅)
“他的学问的基础是数学、物理学和数理逻辑,可是他于语言学的贡献特别大。近三十年来,科学的中国语言研究可以说由他才奠定了基石,因此年轻一辈都管他叫‘中国语言学之父’(father of Chinese philology)。”(罗常培)
“赵元任可以称为中国第一代语言学家,我学语言学是跟他学的,我后来到法国去,也是受他的影响。”(王力)
“赵先生永远不会错”。(美国语言学家M·裘斯)
“赵元任,赵元任,在我青少年时代,到处都是赵元任的影子。”(陈原)
一是他以现代的语言作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给中国语言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二是他给中国语言学的研究事业培养了一支庞大的队伍。(吕叔湘)
“像这样一位从事理科、文科研究博学多能的学者,对音乐来说,顶多是个业余的了,但是他的贡献却远远超过许多时尚的作曲家和理论家。他对音乐爱好虽然是业余的,但下了工夫。一切基础音乐知识都掌握了,还经常在钢琴上分析一切他能弹的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甚至近代作品。他的这些活动是研究、分析、学习,也是他的娱乐鉴赏。他的创作是兴之所至写出来的。他是语言学家,他的创作在词曲结合上有独特的见解与成就,值得后代人认真学习。”(贺绿汀)
赵元任的歌曲作品,音乐形象鲜明,风格新颖,曲调优美流畅,富于抒情性,既善于借鉴欧洲近代多声音乐创作的技法,又不断探索和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和音乐的特色。他十分注意歌词声调和音韵的特点,讲究歌词字音语调与旋律音调相一致,使曲调既富于韵味,又十分口语化,具有独特的风格。此外,他在创作中还注意吸收民间音乐语言,如《听雨》是将常州地方吟诵古诗的音调加以扩展,《卖布谣》是在无锡方言音调基础上创作的以五声音阶为主的曲调;《教我如何不想他》吸收了京剧西皮原板过门的音调;《西洋镜歌》采用了民间拉洋片小调作素材;《老天爷》则具有北方民间说唱音乐的风格。他在创作中对和声的民族化,作了有益的探索和试验,常采用平行四、五度进行,大调主三和弦上附加六度音程,以及小七和弦与调式和声的手法等。他也十分注意钢琴伴奏在歌曲整体中共同塑造形象和刻画意境的作用。(人民教育出版社)
赵元任先生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一座丰碑,他那卓尔不群的天赋或许无法模仿,但他对学术的执着与热爱,他的开阔的学术眼光和深沉的文化关怀,仍值得今天的青年学子效法与追慕。《好玩儿的大师》以最为直观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赵元任一生的风采,犹令人向往与感念不已。(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