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秉文-诗榜
用户封面
赵秉文-诗榜
赵秉文辽金诗人
(1159-1232),字周臣,号闲闲老人,金代中后期文坛领袖,与元好问并称"金代诗文双璧"。
作品总排名
简介

赵秉文(1159-1232),字周臣,号闲闲老人,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金代中后期文坛领袖,与元好问并称”金代诗文双璧”。作为金代”国朝文派”的代表人物,他历经世宗、章宗、卫绍王、宣宗、哀宗五朝,在金源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其诗文创作兼收并蓄,既保留了北方文学的雄健之风,又融入了江南文学的清丽之韵,堪称金代文学集大成者。

赵秉文生于金海陵王正隆四年(1159),自幼聪颖过人,七岁能诗,少年时便以才学闻名。大定二十五年(1185)进士及第,历任翰林修撰、礼部尚书等职。明昌年间(1190-1196)参与编修《辽史》,期间与党怀英等文士交游,逐渐成为文坛核心。

在章宗朝(1189-1208)达到仕途巅峰,主持科举考试,提拔了元好问、李纯甫等一批青年才俊。贞祐南渡(1214)后,面对蒙古南侵的危局,他以七旬高龄仍坚持参与政事,上疏献策。天兴元年(1232)蒙古围汴京时,以七十三岁高龄日夜守城,最终忧劳成疾而卒,临终前仍手书”忠孝”二字。

  1. ​​诗歌创作​​
    赵秉文存诗六百余首,题材涵盖山水田园、边塞征战、咏史怀古等。其七言古诗《华山》”三十六峰如剑铓”气势磅礴;五言律诗《济源四绝》”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清丽脱俗,被后人誉为”金代山水诗典范”。
  2. ​​散文革新​​
    倡导”古文运动”,反对浮华文风。代表作《滏水集》二十卷,其中《原道》《性道教说》等哲学论文,将程朱理学与北方学术传统相结合,开创了金代散文新气象。
  3. 文学理论​​
    提出”师古而不泥古”的创作主张,在《答李天英书》中系统阐述其文学思想,强调”文章当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字语为役”,对元好问等后辈影响深远。
  4. ​​文化整合​​
    作为”国朝文派”领袖,主持编纂《中州集》,保存了大量金代文学作品。其《题米芾云山图》等题画诗,体现了对北宋文人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5. ​​书法艺术​​
    书法兼学颜真卿、苏轼,尤擅行草,与党怀英并称”金代书法两大家”。现存《赵霖昭陵六骏图跋》笔力雄健,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1. 元好问:”百年以来,文坛盟主,公与遗山(李纯甫)而已。公之诗文,如太华峰头,爽气西来。”
  2. 王若虚:”闲闲老人之文,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诗则如幽兰丛竹,风致自远。”
  3. 郝经:”金源一代文章,至闲闲而极。其气骨之雄,理趣之深,虽宋儒不能过也。”
  4. 方回:”南渡后诗家,当以赵闲闲为第一。五言尤工,直追陶谢。”
  5. 王士禛:”金诗雄浑,首推赵周臣。《华山》一篇,足与李杜争衡。”
  6. 纪昀:”其学贯通三教,其文熔铸百家,实为金源文化之集大成者。”
  7. 翁方纲:”闲闲书法,得东坡神髓而更加遒劲,金代书家当推第一。”
  8. 梁启超:”金代学者能兼采南北之长者,惟赵秉文一人而已。”
  9. 钱钟书:”读《滏水集》,如观黄河之水自天来,泥沙俱下而元气淋漓。”
  10. 启功:”其题画诗书画交融,开元代文人画题咏之先河。”
  11. 袁行霈:”赵诗既有’三十六峰如剑铓’的北地雄风,又有’竹径通幽处’的南国韵味。”
  12. 张晶:”金代文学从’借才异代’到自成体系,赵秉文是关键转折点。”
  13. 周惠泉:”《中州集》的编纂,奠定了后世对金代文学认知的基本框架。”
  14. 叶嘉莹:”闲闲老人词虽不多,然《水调歌头·昔拟栩仙人》一首,已开元曲先声。”
  15. 傅璇琮:”以七旬高龄守汴京,文人风骨与家国情怀,在赵秉文身上得到完美统一。”
诗榜指南诗赛指南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