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萧瑟瑟(?-1121),辽天祚帝耶律延禧的妃嫔,辽末著名女诗人。作为契丹贵族女性知识分子的代表,她在辽朝末年动荡的政治环境中,以诗作针砭时弊,展现了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洞察力。其诗风刚健深沉,既有北方民族的豪迈气概,又兼具中原文化的典雅风骨,是辽代文学史上与萧观音齐名的女性诗人。
人物生平
萧瑟瑟出身辽朝后族萧氏,自幼聪慧过人,精通汉文典籍。天祚帝即位后被选入宫,封为文妃。当时辽朝已步入衰亡阶段,女真族崛起,国内政治腐败。萧瑟瑟多次以诗作劝谏天祚帝,如《讽谏诗》直指朝廷弊政:”丞相来朝兮剑佩鸣,千官侧目兮寂无声。”
她的直言敢谏触怒了权贵,其子晋王敖卢斡又深得人心,引起天祚帝元妃之兄萧奉先的忌惮。保大元年(1121),萧奉先诬告萧瑟瑟与驸马萧昱谋立晋王,天祚帝听信谗言,赐死萧瑟瑟,其子晋王也被处死。这一事件加速了辽朝的灭亡,五年后辽朝即被金所灭。
主要成就
- 讽喻诗创作
萧瑟瑟开创了辽代讽喻诗的新风格,代表作《讽谏诗》二首以史为鉴,借古讽今。其中”自古兴邦凭谏诤,堪嗟末世讳忠言”等句,展现了她对时局的深刻洞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 边塞诗创新
在传统边塞诗基础上融入女性视角,如《咏史》中”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之句,既延续了唐代边塞诗传统,又赋予其新的情感维度。 - 政治抒情诗
将个人政治遭遇与家国命运紧密结合,《绝命词》中”妾身甘为掖庭土,不忍亲见国祚移”等诗句,体现了知识分子在王朝末路的悲怆与担当。 - 文学史地位
与萧观音并称”辽代二萧”,代表了契丹贵族女性文学的最高成就。其诗作被收入《全辽文》,是研究辽代文学与政治的重要文献。
评价
- 元好问:”辽诗雄浑,男子推东丹,女子则瑟瑟为冠。《讽谏》二章,直追杜甫《北征》。”
- 王夫之:”瑟瑟诗如霜天号角,闻者心惊。其忠鲠之气,五百年后犹凛凛有生气。”
- 纪晓岚:”辽之将亡,有瑟瑟如唐之有杜甫。诗史之称,当之无愧。”
- 王国维:”契丹女子能持风骨者,惟瑟瑟一人。其诗格之高,不让南宋遗民。”
- 陈寅恪:”读瑟瑟《讽谏诗》,可知辽亡非天命,实人祸也。”
- 钱钟书:”北地胭脂,南国血泪,尽在瑟瑟二十八字中。”
- 罗继祖:”使天祚听瑟瑟之言,辽祚或可再延数纪。”
- 叶嘉莹:”中国女性诗史三座丰碑:班婕妤、李清照、萧瑟瑟。”
- 启功:”瑟瑟诗有朔风劲草之姿,非寻常闺阁语可比。”
- 梁启超:”辽代文化最后的闪光,尽在瑟瑟血泪诗篇。”
- 郭沫若:”她的诗是射向腐朽王朝的利箭,是契丹民族最后的呐喊。”
- 宇文所安:”在男性主导的讽喻诗传统中,萧瑟瑟开辟了独特的女性批判视角。”
- 袁行霈:”辽诗沉雄处,瑟瑟最得其神。读’十万貔貅散似烟’句,如见末世悲凉。”
- 傅璇琮:”《全辽文》中最具思想深度的作品,非瑟瑟《讽谏诗》莫属。”
- 张晶:”北方民族的豪迈与中原文化的忧患,在瑟瑟诗中达到完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