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孝胥-诗榜
用户封面
郑孝胥-诗榜
郑孝胥民国时期诗人
(1860—1938),字苏戡,又字太夷,号海藏,清末民初诗坛巨擘、“同光体”闽派领军人物
作品总排名
题材分类按照创作题材分类
简介

郑孝胥(1860年5月2日—1938年4月18日),字苏戡,又字太夷,号海藏,福建闽侯(今福州)人。中国近代极具争议性与复杂性的历史人物:一方面是清末民初诗坛巨擘、“同光体”闽派领军人物,其诗、书造诣备受推崇;另一方面则因晚年追随溥仪,出任伪满洲国总理大臣,背负叛国污名,声誉尽毁。

  • 1.清末仕宦与维新思想(1860-1911):​​
    • ​出身与科考:​​ 生于官宦世家,光绪八年(1882年)考中举人。虽未中进士,但经人推荐进入仕途。
    • ​洋务派幕僚:​​ 早年入李鸿章幕府历练。甲午战争后,凭借才能受光绪帝赏识,破格特旨召见。
    • ​变法立宪先锋:​​ 戊戌变法期间,同情并支持维新派,向光绪帝力陈变法图强。变法失败后未受牵连,转而投身地方维新实践。
    • ​治边干吏:​​ 历任清政府驻日本神户、大阪总领事,广西边防督办等职,展现出出色的治事能力。
  • ​2.遗老岁月与文化创作(1911-1932):​​
    • ​清室复辟梦:​​ 辛亥革命后,郑孝胥以“忠臣自居”,拒绝出仕民国,寓居上海,潜心诗书画艺,成为著名的“前清遗老”,常与陈三立、沈曾植等交游唱和。
    • ​诗书双绝:​​ 此时期是他艺术创作的巅峰期,《海藏楼诗集》闻名于世,书法(尤工楷书及行书)亦臻炉火纯青。
    • ​参与复辟活动:​​ 与溥仪、罗振玉等人保持密切联系,参与丁巳复辟(1917年张勋拥戴溥仪复辟)谋划。
  • ​3.追随溥仪与伪满沦陷(1932-1938):​​
    • ​甘为傀儡:​​ “九一八”事变后,溥仪为日本扶持。郑孝胥紧随其后,赴东北图谋“复辟”。
    • ​伪职总理:​​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他出任“国务总理大臣”兼文教、军政等部长。在任期间,积极推行亲日政策,试图构建独立政权幻想,实则沦为日本侵华工具。
    • ​被弃病殁:​​ 因其曾言“满洲国非日本领土,亦非日本属国”,触怒日方,于1935年遭罢黜软禁。1938年病死于长春,结束备受争议的一生。
  1. 诗坛领袖(“同光体”魁首):​​
    • 作为清末民初“同光体”诗派闽派执牛耳者,郑孝胥诗风以“清苍峭峻”著称。诗作内容深广、意境幽邃、语言精炼、骨力深厚。
    • 代表作《海藏楼诗集》被誉为近代诗歌史上重要里程碑。钱仲联《梦苕庵诗话》赞其:“郑孝胥诗,力量意境俱臻上乘,在光宣间为巨擘。”
  2. ​书法巨匠:​​
    • 书法融合碑帖之长。魏碑笔意刚劲浑厚,兼具帖派之飘逸流畅。行书造诣尤高,个性鲜明,风骨开张(人称“郑派”)。
    • 作品极具收藏价值,民国时题字遍及大江南北。
  3. ​商务印书馆先驱:​​
    • 1906年短暂出任商务印书馆首任董事长。虽任期短,但为现代出版巨擘奠基付出努力。

1.文学艺术:​​

  • 郑孝胥于旧体诗歌和书法领域成就卓著,备受推崇。陈衍曾评其诗在清末民初与陈三立(散原)、陈宝琛(听水)并称“海内三陈郑”。
  • 其影响力跨越海峡两岸:如台湾诗人林庚白即深受郑诗风格影响。​

郑孝胥终以其绝伦才华和彻底失节,成为近代中国最复杂、最令人扼腕的悲剧性人物之一。其艺术成就值得研究,但其政治污点更应永为后世警醒。1949年后,上海市政府甚至铲除其多处题字遗迹,足见历史对其铁定的批判态度。

诗榜指南诗赛指南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