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浮-诗榜
用户封面
马一浮-诗榜
马一浮民国时期诗人
(1883—1967),幼名福田,字一浮,号湛翁,晚号蠲戏老人、蠲叟。中国近代国学泰斗、新儒家理学大师、诗人、书法家。
作品总排名
简介

马一浮(1883年4月2日—1967年6月2日),幼名福田,字一浮,号湛翁,晚号蠲戏老人、蠲叟,浙江会稽(今绍兴)人。中国近代国学泰斗、新儒家理学大师、诗人、书法家。他被誉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周恩来评),是20世纪中国最具隐逸气质与纯粹精神的文化巨匠。马一浮精通儒释道三教,尤以复兴程朱陆王心性之学为志业,主张“六艺该摄一切学术”,其学问深湛广博,人格清高超逸,是传统文化在近代坚守与传承的象征性人物。

  • 1.​少年天才与西学求索(1883-1911):​​
    • ​神童之名:​​ 16岁中秀才,县试高居榜首,被誉为“江南怪兽”,深受浙江名儒汤寿潜赏识,以爱女妻之(妻早逝后终身未续娶)。
    • ​负笈海外:​​ 青年时思想激进,痛感国弱,赴美(习英文)、德(习德文、拉丁文)、日(习日文)留学,系统研究西方哲学、政治、社会学,译著《资本论》第一部德文版入中国,成为先驱。
  • ​2.潜心国故与学术转向(1911-1937):​​
    • ​痛定思变:​​ 辛亥革命后,深感西学不能解决中国根本问题,遂隐居杭州西子湖畔(广化寺、陋巷精舍),​潜心钻研经学、子学、佛学二十余年,几乎与世隔绝,唯与李叔同(弘一法师)、谢无量、熊十力等少数友人论学。
    • ​融通三教:​​ 贯通孔孟老庄,深研华严、天台、禅宗,形成“儒佛互摄、以儒为宗”的思想体系。
  • 3.​烽火传薪与学术鼎盛(1937-1949):​​
    • ​浙大讲学:​​ 抗战爆发后,应竺可桢之邀,于颠沛流离中在江西泰和、广西宜山为浙江大学学子讲授​《泰和会语》《宜山会语》​,阐扬民族精神与六艺精义,点燃战时文化薪火。
    • ​创办复性书院:​​ 1939年在四川乐山乌尤寺创办复性书院,任主讲(总纂),以“专明性术、复性立人”为宗旨,不为学历、不避战火,坚持传统书院模式讲习六经理学,培养通儒。其《复性书院讲录》为重要理学著作。
  • 4.​晚节香如故(1949-1967):​​
    • ​学术守望:​​ 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特邀委员等职。虽年事已高,仍笔耕不辍,整理古籍,撰述不歇。
    • ​浩劫罹难:​​ “文革”中,毕生珍藏典籍、著作手稿遭红卫兵抄毁,身心饱受摧残,1967年病逝于杭州,一代大儒寂寞离世。
  1. 新儒家思想奠基人之一:​​
    • 提出“六艺统摄于一心,该摄一切学术”的恢弘命题,以“心性本体论”为轴心,构建起融合三教(以儒为宗)、贯通古今中西的新理学体系。
    • 与梁漱溟、熊十力并称​“现代新儒家三圣”​,其学理深邃纯粹,尤重心性义理与精神境界。
  2. ​六艺论的阐扬与实践:​​
    • 将儒家《诗》《书》《礼》《乐》《易》《春秋》称为“六艺”,认为此六门学问是万学之源、人类文化之根本准则。系统论证“六艺之道”的永恒普适价值与现代意义。
    • 在复性书院时期,以六艺为教学核心,亲授《论语》《孝经》《春秋》《老子》等经典,力求返本开新。
  3. ​诗词与书法的卓越造诣:​​
    • ​诗词:​​ 诗风兼得杜甫之沉郁与陶渊明之冲淡,意境高远,富含哲理与家国情怀。代表作收入《蠲戏斋诗编年集》《避寇集》。
    • ​书法:​​ ​一代书法宗师,诸体皆精(尤长于篆隶与行草),熔铸碑帖,风格古拙雄健、醇雅高逸。被视为20世纪“学者书法”之巅峰代表,书风被誉为“金石气、书卷气、山林气”三者兼备。
  4. ​典籍整理与文化守护:​​
    • 毕生致力于古代典籍的研究与整理,特别是宋明理学文献的校勘注疏。
    • 抗战期间主持刊刻复性书院木刻版典籍,保存文化血脉于战火之中。
  • ​1.新儒家巨擘:​​ 梁漱溟赞其:“千年国粹,一代儒宗”。贺麟称其学“代表了程朱陆王学的最后殿军”。其心性本体论深刻影响了牟宗三等后学。
  • ​2.文化象征:​​ 马一浮终身恪守士人风骨,淡泊名利,拒绝仕途,其​“为往圣继绝学”的孤守精神被视为中国文化在乱世中的脊梁象征。熊十力叹其“高蹈出尘”。
  • ​3.纯粹的学者典范:​​ 以学术探究为人生的终极目的,“学问即工夫,身心即道场”,其治学的纯粹性与人格的完整性备受尊崇。

诗榜指南诗赛指南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