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18日),原名瞿双,后改名瞿爽,字秋白,江苏常州人,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革命文学家、翻译家和诗人。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他既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又是才华横溢的文人,在文学创作、文艺理论、翻译等多个领域都有重要建树。瞿秋白的诗歌创作虽然数量不多,但以其真挚的革命情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瞿秋白出生于江苏常州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自幼聪颖好学,深受传统文化熏陶。1917年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开始接触新思想。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积极投身爱国学生运动,参与创办《新社会》旬刊,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1920年,他以《晨报》特派记者身份赴苏俄考察,成为最早系统报道十月革命后苏俄实况的中国记者之一。在苏期间,他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2年回国后,瞿秋白先后担任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主编、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等职,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革命人才培养。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在汉口召开的”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持中央工作,为中国革命道路的转折作出了重要贡献。1931年遭到王明等人的排挤,离开中央领导岗位,转而投身左翼文化运动,成为”左联”的重要领导人。
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后,瞿秋白留在江西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被国民党军队逮捕。在狱中,他写下了著名的《多余的话》,以坦诚的笔调回顾自己的一生。同年6月18日,在长汀罗汉岭英勇就义,年仅36岁。临刑前,他高唱《国际歌》,从容赴死,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
1.文学创作:
瞿秋白的文学作品体裁多样,包括诗歌、散文、杂文等。他的诗歌创作虽然数量不多,但真挚感人,充满革命激情。早期诗作如《赤潮曲》等,热情讴歌十月革命;后期狱中所作《偶成》《梦回》等,则表现出深沉的人生思考。其散文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是中国最早报道苏俄革命实况的文学作品,文笔优美,思想深刻。
2.文艺理论:
作为左翼文艺运动的重要理论家,瞿秋白提出了”文艺大众化”的主张,强调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他在《普罗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等文章中,系统阐述了革命文艺理论,对左翼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他也重视文艺的审美特性,反对简单的标语口号式创作。
3.翻译成就:
瞿秋白精通俄语,翻译了大量苏俄文学作品和马克思主义著作。他翻译的高尔基、普希金等作家的作品,既忠实于原著,又注重汉语表达的美感,树立了文学翻译的典范。特别是对《国际歌》的翻译,至今仍在使用。
4.语言改革:
瞿秋白是汉字拉丁化的积极倡导者,他参与制定了《中国拉丁化新文字方案》,推动了文字改革运动。虽然这一方案最终未能实施,但对后来的汉语拼音方案产生了重要影响。
- 鲁迅:瞿秋白的人生是真正革命者的人生,他的文章是血写的文章。
- 毛泽东:瞿秋白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人,是才华横溢的革命文学家。
- 茅盾:秋白的文学才华是多方面的,他的早逝是中国文坛的重大损失。
- 郑振铎:秋白的译文信达雅兼备,为翻译文学树立了高标准。
- 丁玲:瞿秋白既是坚定的革命者,又是敏感的文学家,这种结合非常难得。
- 夏衍:秋白对左翼文艺运动的贡献是历史性的,他的理论指导了整整一代人。
- 周扬:瞿秋白同志在文艺大众化方面的探索,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 胡愈之:秋白的俄文造诣极深,他的翻译工作架起了中俄文化交流的桥梁。
- 冯雪峰: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阐释,具有开创性价值。
- 曹靖华:作为翻译家,秋白既严谨又富有文采,他的译作堪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