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朓(464~499年),字玄晖。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时著名的山水诗人,出身世家大族。谢朓与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初任竟陵王萧子良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后官宣城太守,终尚书吏部郎,又称谢宣城、谢吏部。东昏侯永元初,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下狱死。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今存诗二百余首,多描写自然景物,间亦直抒怀抱,诗风清新秀丽,圆美流转,善于发端,时有佳句;又平仄协调,对偶工整,开启唐代律绝之先河。
谢脁(464—499年),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南朝萧齐文学家。出身世族,母为宋文帝第五女长城公主。少有文才,《南齐书》本传称他“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先后做过豫章王萧嶷太尉行参军、随王萧子隆的文学,又是竟陵王萧子良的八友之一。明帝时曾掌中书诏诰。建武二年(495)任宣城太守,世称“谢宣城”。后任尚书吏部郎。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始安王萧遥光谋取帝位,谢脁遭诬陷,下狱死。
早年经历
谢朓出身名门贵族,与山水诗人谢灵运同为陈郡谢氏一族,世代高门甲族,故以甲族资格的太尉行参军为起家官。
谢朓少有文才,《南齐书》本传称他“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建元四年(482年)“解褐入仕”,先后做过豫章王萧嶷太尉行参军、随王萧子隆的文学(官名),又是“竟陵八友”(竟陵王萧子良的文人集团)之一。
永明元年(483年),为随王东中郎将萧子隆府掾吏。在永明前、中期,他担任的多为闲职,过着轻裘肥马、广结诗友的贵族生活。
永明九年(491年),为卫军将军王俭东阁祭酒、太子舍人。
永明十年(492年),为随王镇西将军萧子隆府功曹,转随王府文学,兼尚书殿中郎,又掌中书诏诰。随同萧子隆赴荆州,留下了不少诗篇。
仕途生涯
谢朓大约在永明元年(483),他二十岁时,便“解褐入仕”。永明前、中期,他担任一些无关紧要的小官,过着轻裘肥马,广结诗友的贵族生活。
永明九年(491)春,谢朓作为随郡王萧子隆的文学(官名),随同萧子隆赴荆州,留下了不少诗篇。
建武二年(495)夏日,谢朓出任宣城(今安徽宣城)太守,实现了他“凌风翰”“恣山泉”的愿望。他既舍不得放弃衮衮公服,又想远离血的现实,只得追求一种“仕隐”的境界。《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一诗中,“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过。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就是这种矛盾心理的显现。在宣城任上,谢朓将他的诗歌创作推向了数量和艺术的高峰。流传至今的诗歌,大多是宣城时期流传下来的。所以谢朓又被后人称为“谢宣城”。建武四年(497),谢朓被任命为齐明帝萧鸾天生残废的长子萧宝义的镇北谘议、兼南东海太守。这时萧鸾已身染沉疴,而北魏军队常渡江骚扰,南北兵刃数次相接。
当时,谢朓岳父王敬则任会稽太守。因为他是齐武帝的心腹猛将,所以萧鸾对他很不放心,加重兵以监视。王敬则怖惧万状,深感大祸临头。他的第五个儿子王幼隆派人到南东海治所与谢朓密谈。谢朓深怕自己被卷入,扣住来人,径自告发。王敬则被族灭后,谢朓因功升任尚书吏部郎。
萧子隆素来对谢朓的才能十分爱赏,因而,谢朓也得到了最优厚的礼遇,往往“留连晤对,不舍日夕”。不意竟遭到操有实权的长史王秀之的忌恨,于是密奏武帝。此时齐武帝萧赜正病重,他降敕将谢朓召还京师。这对谢朓来说,真是晴天霹雳!
宋、齐之世的政坛是极其黑暗的,一个钟鸣鼎食的显宦之家,昨天门前还车马塞道,今天就可以被举家族灭。早在刘宋之世,谢朓的生母虽是帝家之女,然而他的伯父谢综、谢约却因卷进政治案件,与谢朓舅公范晔一起被处死,而谢朓父母因受牵连,一度也被迫迁离京邑。这些对聪颖异常的谢朓来说,当然印象极深。加上愤恨和不平,在新林道上,面对大江,他吟下了《赠西府同僚》,结尾四句:“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就是这种恐惧心理的真实流露。
不久,齐武帝萧赜病逝。因为太子早亡,所以萧赜在遗诏中,将政权托付给堂弟萧鸾及次子竟陵王萧子良。然而老谋深算的萧鸾为了篡夺皇帝的宝座,正酝酿着政变的阴谋。他一方面扫清篡帝的障碍,另一方面启用文名卓著的谢朓,借用谢氏家族的声威,加强自己的势力。
永明十一年(493)冬,萧赜的长孙萧昭业即位。由于介入了萧子良和萧昭业叔侄之间的矛盾,“竟陵八友”之一的王融被诛,不久萧子良也忧惧而死。这无疑为萧鸾篡位提供了机会。次年秋季,萧鸾废去萧昭业的帝位,改立他的胞弟萧昭文为帝,进一步独揽了军政大权。接着萧鸾又假手萧昭文,诛杀尽武帝的诸王子,最后又废杀了萧昭文自己,从血泊中爬上了皇帝的宝座。谢朓是亲眼目击了一系列的事态变化的,并被升迁为萧鸾的谘议官、领记室、掌霸府文笔、中书诏诰的显要职位。
谢朓被这同室相残,刀光血影的杀戮场面惊呆了。素日向往的高位显仕、出人头地,难道是这样的吗?他陷入更深的矛盾痛苦之中,他唱道:“因此得萧散,垂竿深涧底”(《始出尚书省》),“安得凌风翰,聊恣山泉赏”(《值中书省》)。他害怕黑暗混乱的现实,他希望能在山水中求得心灵的超脱。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向被人们论为独步之作: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这时候谢朓的诗歌除了“语皆自然流出”(刘熙载《艺概》),依然清新自然外,还将佛、道的哲理自然地织入诗篇,使人读来“觉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段深情妙理”(沈德潜《古诗源》),因此每有篇什,皆臻绝唱。钟嵘在《诗品》中说,谢朓的诗歌“至为后进士子所嗟慕”,想见其在当时曾风靡诗坛,对文风有推动的作用。
仕隐宣城
建武二年(495年)夏日,谢朓出任宣城(今属安徽)太守,复选中书郎,实现了他“凌风翰”“恣山泉”的愿望。他既舍不得放弃衮衮公服,又想远离血的现实,只得追求一种“仕隐”的境界。在宣城任上,谢朓将他的诗歌创作推向了数量和艺术的高峰。因又被后人称为“谢宣城”。
建武四年(497年),谢朓被任命为齐明帝萧鸾庶长子晋安王萧宝义的镇北将军府谘议、兼南东海太守,行南徐州事。这时萧鸾已身染沉疴,而北魏军队常渡江骚扰,南北兵刃数次相接。当时谢朓岳父王敬则任会稽太守。由于他是齐武帝的心腹猛将,萧鸾对他很不放心,加重兵以监视。王敬则怖惧万状,深感大祸临头。他的第五个儿子王幼隆派人到南东海治所与谢朓密谈。谢朓怕自己被卷入,扣住来人,径自告发。
王敬则被族灭后,永泰元年(498年),谢朓因功升任尚书吏部郎。
被诬下狱
齐明帝死后,东昏候即位,这位新皇帝奢侈无道,把国家弄得一团糟,官吏们十分腐败。江祐等人想废东昏候,立始安王遥光为帝,使国家安定下来。始安王就派遣心腹刘氵风,去见谢朓,拉他一齐参与这件事。但谢脁认为自己受思于明帝,东昏候虽然无道,但毕竟是明帝之子,所以不肯答应,并且将江祐等人的私谋,告诉了别人。江佑等人对他自然恨之入骨。再加上以前谢脁因为人高傲,曾经讽刺过江祐、刘讽等,因此他们便寻找机会加害于他。恰巧赶上这件事,江祐等人便联合始安王恶人先告状,诬告他欲谋反。东昏候是个糊涂皇帝,便将他再次打入大狱,不久他就死在狱中,时年仅36岁。
诗歌
谢朓诗歌的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创作。谢朓以其清逸流丽、工细自然的诗笔,描写了以宣城为中心的皖南山水,对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作了新的开拓和发展,给后来的唐诗以良好影响。
谢朓在“竟陵八友”中诗名最著。他在西邸创作的诗歌,题材比较狭窄,除了游宴应酬之外,就是咏物,如《咏风》《咏竹》等。这类咏物诗虽略有寄托,但主要是求其形似。还有不少是模拟汉魏晋宋的乐府民歌。这部分作品虽然不曾反映重大的社会内容,但表现闺情,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
自从随府赴荆州以后,谢朓的诗歌创作有了新的开拓,特别是经历了政治风波,出任宣城太守以后他的诗歌无论内容或者形式,都取得了新的成就。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表现山川之美和自己的生活感受,还创作了诸如《赛敬亭山庙喜雨》《赋贫民田》等诗歌,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
谢朓和谢灵运合称“二谢”。与谢灵运相比,谢朓山水诗多抒发真挚的思想感情,玄言诗的影响已被消除殆尽。谢朓的山水诗把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自然地结合起来。他浮沉于政治旋涡之中,目睹仕途的险恶和现实的黑暗,因此常常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现出对于宦途的忧惧和人生的苦闷。谢朓诗风以清新、清丽、清俊见称,用字细腻而妍丽工巧。他部分诗歌摹仿谢灵运,如《游山》《游敬亭山》,都是铺排罗列景物。谢朓亦常描写自轩窗或案头所见的景物,所写山水风景多与都邑建筑物相连,诗中风景出现具画意的平远构图,颇具远近层次,如《冬日晚郡事隙》依次由门前池、窗外竹而推向窗外的远山平陆,以“上”“际”“中”等词彰显景物之间的方位关系,又能巧用动词“带”字,如“巉岩带远天”“清川带长陌”,突出了巉岩与清川仿佛由笔墨挥洒而生的动态,因此获得“诗中有画”的评价。
谢朓主张“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南史·王昙首传附王筠传》),他的诗歌创作正是贯彻了这一审美观点。其诗语调摇曳从容,常用叠字,纡缓婉转。要达到“圆美流转”,声律是一个重要因素。他较早地运用了《四声谱》的成果,把讲究平仄四声的永明声律运用于诗歌创作中。因此他的诗音调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悦耳。谢朓作诗善于熔裁,时出警句,善于摄取自然景色中最动人的瞬间,以清俊的诗句,率直地道破自然之美。他为人称道的诗句有“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观朝雨》),“鱼戏新荷动,鸟散馀花落”(《游东田》)等,这些警句清新隽永,流畅和谐,对仗工整,体现了“新体诗”的特点。他的五言诗如《游东田》中的“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馀花落”,《和徐都曹出新林渚》中的“结轸青郊路,回瞰苍江流。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治宅》中的“辟馆临秋风,敞窗望寒旭。风碎池中荷,霜剪江南绿”等等,可以说是诗苑的上品。沈约十分服膺谢朓的五言诗。谢朓的五言新诗,是“永明体”的旗帜,而谢朓则是南齐诗人的冠冕。其《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向被人们论为独步之作。
谢朓的诗歌除了“语皆自然流出”(刘熙载《艺概》),依然清新自然外,还将佛、道的哲理自然地织入诗篇。钟嵘在《诗品》中说,谢朓的诗歌“至为后进士子所嗟慕”,想见其在当时曾风靡诗坛,对文风有推动的作用。
谢朓的短诗也很出色,耐人咀嚼,富于民歌风味。如《玉阶怨》:“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又如《王孙游》:“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还有《同王主簿有所思》《铜雀悲》《金谷聚》等篇,都是遣词自然、音调和谐、感情含蓄的佳作,收到了小中见大、尺幅千里的艺术效果。这类小诗,对后来的五言绝句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影响。
文学贡献
谢脁是南齐永明体诗的代表作家。他和沈约、王融等人根据汉语的四声研究诗歌中的声、韵、调配合问题,提出了“八病”之说,开创了永明体,对近体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在诗歌创作上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谢脁的山水诗与谢灵运齐名,世称二谢;又因谢脁与谢灵运同宗,故又称大小谢。大谢(灵运)的山水诗尚未脱离玄言诗风的影响,模山范水后总留有玄理的色彩;小谢(脁)的山水诗则完全是自然山水的描绘,玄理成分已消除殆尽。谢脁的诗语言精美、音韵和谐,体现了永明体诗歌的特点。如“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等,清新俊逸,精警工丽,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梁武帝称:“不读谢诗三日觉口臭。”沈约称:“二百年来无此诗也。”唐代大诗人李白对谢脁最为倾心。清代王士禛《论诗绝句》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谢脁的诗不仅影响了唐代诗人,而且影响了一代诗风。今存诗200余首。《隋书·经籍志》著录《谢脁集》12卷,《谢脁逸集》1卷,均佚。明人辑有《谢宣城集》。今人曹融南有《谢宣城集校注》。
文学成就
永明诗体
谢脁是南齐永明体诗的代表作家。他和沈约、王融等人根据汉语的四声研究诗歌中的声、韵、调配合问题,提出了“八病”之说,开创了永明体,对近体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在诗歌创作上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谢脁的山水诗与谢灵运齐名,世称二谢;又因谢脁与谢灵运同宗,故又称大小谢。大谢(灵运)的山水诗尚未脱离玄言诗风的影响,模山范水后总留有玄理的色彩;小谢(脁)的山水诗则完全是自然山水的描绘,玄理成分已消除殆尽。谢脁的诗语言精美、音韵和谐,体现了永明体诗歌的特点。如“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等,清新俊逸,精警工丽,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唐代大诗人李白对谢脁最为倾心。清代王士禛《论诗绝句》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谢脁的诗不仅影响了唐代诗人,而且影响了一代诗风。今存诗200余首。《隋书·经籍志》著录《谢脁集》12卷,《谢脁逸集》1卷,均佚。后人辑有《谢宣城集》。今人曹融南有《谢宣城集校注》。
当时齐武帝萧赜次子、竟陵王萧子良素好佛经、酷爱文学,因而广召文士。出入其藩邸的文人前后不下三百余人,其中谢朓和王融、任昉、沈约、陆倕、范云、萧琛、萧衍等为首的八人,最为竟陵王爱重,时人称之为“竟陵八友”。他们当时的诗歌创作,在体制和声韵上都有创新,历来被文学史家们称为“永明体”新诗。
这八个人中,任昉以工于文笔著称,而谢朓诗名最重;沈约兼善诗文,但比前二者又稍逊。但是沈约编写了《四声谱》,意在总结诗歌从乐府诗的乐章里脱出后,怎样寻求它自身的音韵规律。尽管它还很不成熟,比较复杂繁琐,但在当时来说,无疑有其积极的意义。
谢朓的五言诗,较早地运用了《四声谱》成果,并汲取了经呗新声之变的营养。他深有体会地说:“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他的诗善于摄取自然景色中最动人的瞬间,以清俊的诗句,率直地道破自然之美。如《游东田》中的“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和徐都曹出新林渚》中的“结轸青郊路,回瞰苍江流。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治宅》中的“辟馆临秋风,敞窗望寒旭。风碎池中荷,霜剪江南绿”等等。在盛唐王维等五言诗出现之前,可以说是诗苑的上品了。
因而,沈约十分服膺谢朓的五言诗,盛赞道:“二百年来无此诗也。”萧衍在称帝后还追慕不已,说谢朓的诗“三日不读,便觉口臭”。所以,谢朓的五言新诗,是“永明体”的旗帜,而谢朓则是南齐诗人的冠冕。
辞赋散文
谢脁的辞赋和散文,成就不如诗。值得称道的有《思归赋》、《游后园赋》、《高松赋》、《杜若赋》等抒情小赋。由于声律的运用,已体现出骈俪化的趋向。又有《拜中军记室辞随王》、《齐海陵王墓志铭》等散文,文情并茂,富有诗意。
唐天宝十二年(753)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南朝萧衍:“三日不读谢(朓)诗,便觉口臭。”(《本事诗》)
南朝沈约:“吏部信才杰,文锋振奇响。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岂言陵霜质,忽随人事往。尺璧尔何冤,一旦同丘壤。”(《伤谢朓》)
唐代李延寿:“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南史·谢朓传》)
唐代李白:“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玄晖难再得,洒酒气填膺。”(《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朓》)“诺为楚人重,诗传谢朓清。”(《送储邕之武昌》)
唐代杜甫:“谢朓每篇堪讽诵。”(《寄岑嘉州》)
唐代刘长卿:“玄晖翻佐理,闻到郡斋频。”(《奉和赵给事使君留赠李婺州舍人兼谢舍人别驾之什》)
唐代李商隐:“正是澄江如练处,玄晖应喜见诗人。”(《和韦潘前辈七月十二日夜泊池州城下先寄上李使君》)“谢朓真堪忆,多才不忌前。”(《怀求古翁》)
宋代唐庚:“诗至玄晖,渐有唐风。”(《语录》)
宋代赵师秀:“辅嗣易行非汉学,玄晖诗变有唐风。”(《秋夜偶成》)
宋代严羽:“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沧浪诗话》)
明代胡应麟:“玄晖为唐调之始,唐人多法宣城”。(《诗薮》)
清代吴淇:“齐之诗以谢朓称首,其诗极清丽新警,字字得之苦吟。较之梁,惟江淹仿佛近之,而沈约、任昉辈皆不逮,遂以开唐人一代之先。”(《六朝选诗定论》)
清代王士祯:“齐有元晖,独步一代。”(《五言诗凡例》)“青莲才笔九州横,六代淫哇总废声。白纻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谢宣城。”(《渔洋精华录》卷二《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二首》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