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珍-诗榜
用户封面
郑珍-诗榜
郑珍清朝诗人
(1806-1864)字子尹,号柴翁、五尺道人,​​清代经学家、诗人、书法家​​,道光十七年(1837年)举人。为晚清“​​宋诗派​​”代表,与莫友芝并称“​​西南巨儒​​”。
简介

郑珍,字子尹,号柴翁、五尺道人,贵州遵义人,​​清代经学家、诗人、书法家​​,道光十七年(1837年)举人。师从经学大师程恩泽,为晚清“​​宋诗派​​”代表,与莫友芝并称“​​西南巨儒​​”。诗风融杜甫之沉郁与韩愈之奇崛,著《​​巢经巢诗钞​​》《​​说文逸字​​》等,被同光体诗人奉为“​​清诗三百年一大家​​”(陈衍《石遗室诗话》),梁启超誉其为“​​西南学术之冠冕​​”。

  1. ​​早年治学(1806—1837)​​
    (1)生于寒儒家庭,14岁受业于西南大儒莫与俦,深研《说文》《仪礼》;道光五年(1825年)受贵州学政程恩泽赏识,授以金石训诂之学,倡“​​识字为本,学问贵专​​”。
    (2)道光十七年(1837年)中举,后五赴会试不第,足迹遍及湘、鄂、滇,作《​​灨州舟中​​》《​​南笼道中​​》记民间疾苦。
  2. ​​著述鼎盛(1838—1853)​​
    (1)与莫友芝合纂《​​遵义府志​​》48卷,考据精审,被梁启超赞为“​​清代府志第一​​”。
    (2)主讲湘川书院,著《​​经说​​》《​​说文新附考​​》,校正《说文解字》脱误六十余处;书学颜真卿、欧阳询,创“​​行楷篆意​​”体,《禹碑考释》现藏贵州省博物馆。
  3. ​​战乱流离(1854—1863)​​
    (1)太平军入黔期间避居桐梓洞,目睹灾民惨状,作《​​经死哀​​》痛陈“​​虎卒未去虎隶来,扬鞭讨租文字灾​​”;著《​​巢经巢诗集​​》九卷,记战乱史实如《​​十一月廿五日夷氛陷郡城​​》。
    (2)咸丰九年(1859年)任荔波县训导,率民筑城抗苗民起义军,城破后流寓四川。
  4. ​​晚景悲怆(1864)​​
    同治三年(1864年)贫病交加卒于遵义,临终前修订《​​仪礼私笺​​》八卷,校正郑玄注疏谬误百余处,未竟而殁,门人唐炯刊刻遗稿传世。
  1. 经学考据​​
    (1)《​​说文逸字​​》考补《说文解字》佚字165个,王念孙誉“​​精确超戴侗《六书故》​​”;《​​郑学录​​》系统整理郑玄经注,开晚清“​​郑学复兴​​”先河。
    (2)《​​轮舆私笺​​》图解《考工记》车制,结合贵州苗车实证,被阮元收入《皇清经解》。
  2. ​​诗歌革新​​
    (1)创“​​白战体​​”,以俗语写深意:如《​​网篱行​​》“​​北门贫士晒日晏,忍饥默诵羲皇篇​​”,白描饥寒读书人;《​​自涌源至兴福​​》以方言入诗“​​行行去故林,振策升嵚崟​​”。
    (2)发展“​​学人之诗​​”传统:七律《​​武陵值盛雨​​》融水文考据,“​​崩峡倒浪蛟螭横,浸野连天鸿鹄声​​”实证1849年沅江洪灾。
  3. ​​方志地理​​
    (1)《​​遵义府志​​》首载贵州汞矿、蜡染工艺,详考仡佬族源流,被近人罗尔纲视为“​​民族学田野范本​​”。
    (2)《​​樗茧谱注​​》记录黔北柞蚕养殖技术,推动“​​遵绸​​”远销南洋,今存农学手稿36页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1. 当世推崇​​
    (1)​​莫友芝​​:“子尹诗横绝千里,其学如海,其文如彝鼎。”(《巢经巢诗钞序》)
    (2)​​曾国藩​​致书称:“大著《说文逸字》精核无匹,足令东原(戴震)、懋堂(段玉裁)俯首。”(《曾文正公书札》)
  2. ​​后世定位​​
    (1)​​陈衍​​列其为“道光以来宋诗派四大领袖”(《石遗室诗话》),钱仲联《梦苕庵诗话》评:“巢经巢诗如禹碑岣嵝,古奥奇伟,晚清无第二人。”
    (2)​​现代学术​​:汪辟疆《近代诗派与地域》称其“以经术入诗,开同光体先声”;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赞《经说》“扫除门户,独探本原”。
  3. ​​国际影响​​
    (1)英国汉学家​​翟理斯​​(Herbert Giles)译《巢经巢诗选》23首收入《中国文学史》(1901年),评其“将考据与抒情熔铸为东方智慧”。
    (2)日本​​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专章分析其“方言实证主义”,哈佛燕京学社藏其批注《说文》手稿。

诗榜指南诗赛指南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