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丘逢甲,字仙根,号蛰庵、仲阏,台湾苗栗人(祖籍广东蕉岭),晚清抗日志士、教育家、诗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进士,授工部主事。甲午战争后率义军保台抗日,失败后内渡,创岭东同文学堂推行新学。诗作多抒家国之痛,著《岭云海日楼诗钞》存诗1700余首,梁启超誉其为“诗界革命巨子”,与黄遵宪并称“岭南二家”。
人物生平
- 台湾时期(1864—1895)
(1)生于台湾苗栗书香门第,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光绪十五年进士,未任京官返台主讲台中宏文书院。
(2)甲午战争后反对《马关条约》,1895年5月与唐景崧成立“台湾民主国”,任义军统领率十营兵力抗日。基隆失守后写血书“拒倭守土”,血战二十昼夜终因孤立无援内渡。 - 内渡兴学(1895—1911)
(1)定居广东蕉岭,创办岭东同文学堂(1899年),引入算学、外语等新学课程,培养谢逸桥等革命志士。
(2)宣统元年(1909年)任广东咨议局副议长,支持黄花岗起义,秘密掩护革命党人。 - 民国初年(1912)
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被推为临时参议院议员,2月病逝广州,临终遗言“葬须南向,吾不忘台湾也”。
主要成就
- 抗日诗史
(1)《离台诗》六首泣血记割台:“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春愁》“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列为《台湾通史》开篇诗。
(2)创“竹枝词体”记台湾风物:《台湾竹枝词》“玉山万仞白云深,中有琉球旧泪痕”,被连横收入《台湾诗乘》。 - 教育革新
(1)岭东同文学堂首开粤东新学:设格致(物理)、东文(日文)课,聘日籍教师,教材混编《格物入门》《泰西新史揽要》。
(2)推动客家教育:在蕉岭创“创兆学堂”26所,编《客方言》十卷考订客家源流,今为客家学研究基石文献。 - 文化传承
(1)校刊《台湾文献丛刊》328种,辑录郑成功、沈光文等遗作,抢救明郑以来史料。
(2)《岭云海日楼诗钞》融史诗、竹枝、歌行诸体,《汕头海关歌》痛斥经济掠夺:“一自条约成画诺,金钱流地宝如沙”。
评价
- 当世评价
(1)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仙根诗淋漓悲壮,有放翁气象、稼轩魂魄,真天下健者。”
(2)孙中山亲题挽联:“念台矢志,爱国殚精,赫赫勋名昭后世;兴学育才,匡时济世,巍巍德业足千秋。”(据《国父全集》) - 后世定位
(1)文学史: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列“天雄星豹子头林冲”,称其“熔台岛风涛与家国血泪为巨作”;钱仲联赞《离台诗》“字字沉痛,胜《哀台湾》百倍”。
(2)教育史: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称岭东学堂“开岭东民智,启辛亥先声”,学生加入同盟会者逾百人。 - 两岸共识
(1)台湾学者杨云萍《台湾史上的人物》:“丘逢甲抗倭保台之志节,与日月潭水同深。”
(2)大陆丘铸昌《丘逢甲评传》指其为“近代民族融合典范”,广东丘逢甲研究会刊行《诗钞校注》三卷。 - 国际研究
美国汉学家施吉瑞(Jerry Schmidt)《抵抗诗人:丘逢甲》译诗87首,序言称其“以汉语保存台湾文化基因”;日本东京大学藏《台湾民主国文告》原件证其抗日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