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外交家。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以田园诗与纪行诗闻名,尤以《四时田园杂兴》60首开田园诗新境,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其诗风平易晓畅、细腻真实,既关注民间疾苦,又寄寓家国情怀。此外,他作为外交使臣出使金国,不辱使命,维护南宋尊严,被誉为“南宋外交史上的孤勇者”。晚年退隐石湖,潜心著述,留下《石湖诗集》《吴船录》等传世经典。
人物生平
- 早年坎坷与科举入仕
范成大生于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幼年历经靖康之难,父母早亡,家境贫寒,由姨母抚养成人。他自幼聪颖,刻苦读书,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中进士,初授徽州司户参军,后历任圣政所检讨官、枢密院编修等职。任职徽州期间,深入民间,写下《后催租行》等诗揭露赋税之重,奠定其现实主义创作基调。 - 宦海沉浮与外交壮举
范成大的政治生涯以实干著称,历任多处地方官与中央要职:
- 地方治理:乾道四年(1168年)任处州知州,首创”义役法”,改革徭役制度,减轻百姓负担。淳熙三年(1176年)任四川制置使,整顿军备、发展经济,稳定西南边疆。
- 外交使金:乾道六年(1170年),范成大以资政殿大学士身份出使金国,要求修改不平等条约(归还河南陵寝地)。面对金国威胁,他慷慨陈词,拒不跪拜金主,最终迫使金朝让步,保全南宋国格。此行写下72首纪行诗《北征集》及日记《揽辔录》,记录中原沦陷区民情与金国虚实,成为珍贵史料。
- 晚年归隐与文学高峰
淳熙十年(1183年),范成大因疾辞官,退居苏州石湖,筑”石湖草堂”,自号”石湖居士”。其间创作《四时田园杂兴》60首,将田园诗推向艺术巅峰。绍熙四年(1193年)病逝,享年68岁,谥号”文穆”。
主要成就
- 诗歌创作:田园诗的革新与升华
范成大存诗1900余首,题材涵盖田园、纪行、爱国、民生四大主题,成就斐然:
- 《四时田园杂兴》:以春夏秋冬四季为序,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全面描绘江南农村生活。其突破在于:题材拓展,不仅写田园风光,更关注农民劳作、赋税压迫与阶级矛盾;细节真实,以老农视角记录插秧、缫丝、打稻等场景;情感多元,既有恬静之美,亦有悲愤之情。
- 纪行诗与爱国诗:《北征集》抒遗民之痛,讽朝廷懦弱;《催租行》《后催租行》揭露苛政,与杜甫”三吏三别”一脉相承。
- 散文与笔记:史学与文学的双重价值
- 《吴船录》:记录自四川至临安的水路见闻,详载长江沿线风物、宗教与民俗。
- 《揽辔录》:出使金国日记,记载中原残破景象与金国制度。
- 《桂海虞衡志》:任广西经略使时所作,详述岭南物产、民族与风土。
- 政治与外交贡献
- 改革实践:推行”义役法””均役法”,缓解民间矛盾;在四川整顿茶马贸易,增强边防。
- 外交风骨:使金期间不畏强权,以诗文与行动唤醒南宋士人收复中原之志。
评价
1.古代评价
- 陆游:“公(范成大)文章翰墨,师表一时,虽贱子亦蒙教诲。”(《祭范至能文》)
- 杨万里:“君诗如精金,入手知价重。”(《和范至能参政寄二绝句》)
- 元代方回:“范石湖诗,典雅标致,浑然天成,在南宋尤为超然。”(《瀛奎律髓》)
2. 近现代评价
- 钱钟书:“范成大的田园诗是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顶峰。”(《宋诗选注》)
- 文学史家游国恩:“他的诗既继承了白居易、张籍的新乐府精神,又吸收了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韵致,自成一家。”
-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范成大以田园诗为媒介,将宋代士人的道德关怀与美学追求融为一体。”
3. 文化影响
- 田园诗传统:范成大打破陶渊明、王维的隐逸田园范式,开创关注社会现实的“新田园诗”,直接影响后世如汪元量、吴嘉纪等诗人。
- 东亚传播:其作品传入朝鲜、日本,江户时代日本汉诗人祇园南海曾仿《四时田园杂兴》创作系列诗作。
- 精神遗产:其外交气节与民本思想被视为士大夫典范,文天祥、顾炎武等皆受其影响。
范成大一生跨越诗坛与政坛,以笔为剑记录时代,以身为盾捍卫国格。他的田园诗将泥土气息升华为永恒诗性,他的外交壮举在屈辱时代竖起民族脊梁。正如清代沈德潜所言:“石湖善作田家诗,读之如身历其境,而南渡后一人而已。”其作品与人格,不仅为南宋文坛注入雄健之气,更在中华文化长河中刻下“士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丰碑。
©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交,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对您造成了任何程度的伤害,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