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诗榜
用户封面
朱熹-诗榜
朱熹
(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晦翁,别称紫阳先生,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程朱理学集大成者,被尊称为“朱子”。他与陆九渊并称“朱陆”,与吕祖谦、张栻并称“东南三贤”。详细介绍
简介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晦翁,别称紫阳先生,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程朱理学集大成者,被尊称为“朱子”。其思想体系以“理”为核心,构建了完整的理学框架,成为元、明、清三朝官方哲学。朱熹虽以理学闻名,但亦工诗文,现存诗作1200余首,风格清新自然,常寓理于景,是宋代理学诗派的代表。他与陆九渊并称“朱陆”,与吕祖谦、张栻并称“东南三贤”,其学说对东亚文化圈影响深远,被日本学者称为“东亚文明的共同遗产”。

1. 家世与早年求学​

朱熹出身书香门第,父朱松为北宋末进士,师从程门再传弟子罗从彦。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生于福建尤溪,自幼受家学熏陶,五岁读《孝经》,十四岁丧父后,随母迁居崇安(今武夷山),师从胡宪、刘勉之等学者,广泛涉猎儒、释、道典籍。少年时即以“天理”问题深思,曾自述:“某自十四五岁时,便觉得这物事(指天理)是好底物事,心便爱了。”

​2. 科举入仕与学术探索​

绍兴十八年(1148年),朱熹中进士,初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任内整顿赋税、兴办县学。此后历任南康军知军、浙东提举、漳州知州等职,推行社仓法、整顿吏治,但因政见常与权臣冲突,多次辞官归隐。

  • ​​学术转折​​:乾道三年(1167年),赴湖南长沙与张栻会讲“中和之义”,史称“朱张会讲”;淳熙二年(1175年),与陆九渊在江西铅山鹅湖寺辩论“为学之方”,形成“理学”与“心学”分野。
  • ​​白鹿洞书院​​:淳熙六年(1179年),任南康军知军时修复白鹿洞书院,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奠定中国古代书院教育制度。

​3. 庆元党禁与晚年著述​

庆元元年(1195年),权臣韩侂胄发动“庆元党禁”,斥朱熹理学为“伪学”,门人遭迫害。朱熹被削职罢祠,仍坚持讲学著述,临终前三天仍在修订《大学章句》。庆元六年(1200年)病逝于建阳考亭,享年71岁。宋理宗时平反,追封徽国公,从祀孔庙。

​1. 理学体系构建​

朱熹继承二程(程颢、程颐)思想,融合周敦颐、张载之说,构建以“理”为本体的哲学体系:

  • ​​理气论​​:“理”为宇宙本体,“气”为物质载体,“理在气先”。
  • ​​心性论​​:提出“天命之性”(纯善)与“气质之性”(善恶混杂),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 ​​格物致知​​:通过穷究事物之理达到“豁然贯通”的认知境界,强调“知行合一”。
  • ​​四书体系​​: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标准教材。

​2. 教育实践与思想​

  • ​​书院教育​​:主持修复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创立寒泉精舍、考亭书院,形成“讲会制度”。
  • ​​教育理念​​:主张“循序渐进”“博学慎思”,编撰《小学》《近思录》等启蒙教材。
  • ​​读书法​​:总结“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二十四字法。

​3. 文学创作​

  • ​​诗歌成就​​:
    • 山水诗寓理于景,如《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田园诗淳朴自然,如《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哲理诗深邃凝练,如《偶题》:“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 ​​散文贡献​​:政论、书信、序跋等文章逻辑严密,如《戊申封事》直谏孝宗“正心诚意”,《百丈山记》写景寄寓治学之道。

​4. 经学与史学​

  • 注释《周易》《诗经》《楚辞》,考据与义理并重。
  • 编纂《资治通鉴纲目》,创立“纲目体”史书体例,强调“正统观”。

 1.古代评价​

  • ​​陆九渊​​:“朱元晦泰山乔岳,可惜学不见道,枉费精神。”(肯定人格但批判理学路径)
  • ​​陈亮​​:“朱元晦终日论天命,谈仁义,至于郡县之弊、生民之困,未尝一言及之。”(批评其脱离现实)
  • ​​王阳明​​:“晦翁(朱熹)折衷群儒之说,发明先圣之意,其功不可泯。”(肯定其学术整合)
  • ​​康熙帝​​:“朱子注释群经,阐发道理,无一字谬误,无一言迂阔。”(钦定理学为官学)

​2. 近现代评价​

  • ​​钱穆​​:“朱子乃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体系之完整,影响之深远,可比孔子。”(《朱子新学案》)
  • ​​冯友兰​​:“朱熹的理学是柏拉图式理念论与亚里士多德式实在论的综合。”(《中国哲学简史》)
  • ​​胡适​​:“朱熹的格物说虽不科学,却培养了中国人实事求是的态度。”(《中国的文艺复兴》)

​3. 国际影响​

  • ​​日本​​:江户时代朱子学成为官学,影响藤原惺窝、林罗山等学者,明治维新后仍存“朱子学研究会”。
  • ​​朝鲜​​:李朝500年间奉朱子学为国教,李滉(退溪)发展“朝鲜性理学”。
  • ​​欧洲​​:莱布尼茨曾研究朱熹理学,认为其“理”与西方“自然法”相通。

朱熹是中华文明史上罕见的“百科全书式”人物,他以“致广大,尽精微”的学术气魄,将儒学提升至形而上学高度,塑造了近世东亚的精神世界。其理学体系虽在后世遭遇争议,但“格物致知”的理性精神、“存理灭欲”的道德追求,仍深刻影响着现代社会的价值建构。正如钱穆所言:“孔子以来,朱子之博洽,古今无第二人。”在全球化时代,朱熹思想中“理一分殊”的多元包容观、“知行相须”的实践智慧,正被重新发现为应对文明冲突的重要资源。

©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交,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对您造成了任何程度的伤害,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