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诗榜
用户封面
司马光-诗榜
司马光
(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世追认)。他集政治家、学者、诗人于一身,以主持编纂《资治通鉴》名垂青史,被称为“史学巨擘”详细介绍
简介​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世追认)。他集政治家、学者、诗人于一身,以主持编纂《资治通鉴》名垂青史,被称为“史学巨擘”;又以反对王安石变法、倡导保守治国闻名,是北宋新旧党争的核心人物。其诗文明白晓畅、质朴深沉,既有史家之严谨,又具儒者之悲悯,代表作《训俭示康》《客中初夏》等传诵千古。宋哲宗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后世尊其为“司马温公”。

1. 少年早慧与科举入仕​

司马光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出身官宦世家,父司马池为兵部郎中。幼年以“砸缸救友”事迹闻名,七岁听讲《左传》,过目成诵。宝元元年(1038年)中进士甲科,初授奉礼郎,后任苏州判官、武成军判官等职。庆历六年(1046年),父丧丁忧期间闭门著书,完成《十哲论》《四豪论》等早期史论。

​2. 谏官生涯与学术奠基​

  • ​​直言敢谏​​:皇祐三年(1051年)任馆阁校勘,后迁起居舍人、同知谏院。任内弹劾权贵、整顿吏治,如奏请罢免“国丈”张尧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爱民”。
  • ​​史学积累​​:嘉祐六年(1061年),进献《历年图》五卷,梳理战国至五代历史脉络,为《资治通鉴》编纂奠基。治平三年(1066年),向英宗呈《通志》八卷(即《资治通鉴》前身),获准设书局编纂,邀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学者参与。

​3. 新旧党争与退居洛阳​

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推行新法,司马光以“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为由激烈反对,与王展开“萧曹画一之争”。因政见不合,自请外放,任永兴军知军、西京御史台等职。元丰元年(1078年)退居洛阳,潜心修史,十五年完成《资治通鉴》。其间筑“独乐园”,与文彦博、富弼等结“耆英会”,成为保守派精神领袖。

​4. 元祐更化与晚年执政​

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继位,太皇太后高氏听政,起用司马光为门下侍郎(副相),次年拜尚书左仆射(宰相)。他全面废除新法(史称“元祐更化”),恢复旧制,但因操之过急引发争议。元祐元年(1086年)病逝于相位,享年68岁,京师罢市凭吊,送葬者逾万人。

1. 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 ​​编纂历程​​:历时19年,参考322种史料,成书294卷,记载战国至五代(前403年-959年)1362年历史,为中国首部编年体通史。
  • ​​史学创新​​:
    • 创立“考异法”,辨析史料真伪,开创实证史学先河。
    • 首创“臣光曰”史论体例,寓褒贬于叙事,如评商鞅“刻薄少恩”,论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
    • 注重经济、文化、民族关系记载,突破“帝王家谱”传统。
  • ​​历史地位​​:被誉“史学双璧”之一(与《史记》并称),朱熹称其“学者不可不读”,毛泽东曾批注17遍,称其为“治国教科书”。

​2. 政治实践与思想​

  • ​​保守治国​​:主张“守内虚外”,反对激进变法,认为“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
  • ​​民生政策​​:任地方官时推行“青苗法”改良版(后反对王安石版本),在河东路减免赋税、兴修水利。
  • ​​荐才育才​​:提拔苏轼、程颐等人才,创办“涑水书院”,提出“德才论”:“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

​3. 文学创作​

  • ​​诗歌成就​​:
    • 咏史诗深沉厚重,如《五哀诗·晁错》:“七国连兵诛晃错,九泉谁与问孤忠?”
    • 山水诗清新自然,如《客中初夏》:“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 哲理诗凝练警策,如《闲居》:“故人通贵绝相过,门外真堪置雀罗。”
  • ​​散文贡献​​:
    • 政论文逻辑严密,《谏院题名记》强调谏官责任:“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
    • 家训散文影响深远,《训俭示康》倡俭戒奢:“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入选后世启蒙教材。

​4. 学术与教育​

  • 注释《太玄经》《扬子法言》,推动儒学与玄学融合。
  • 提出“史学四长”标准:才(文采)、学(知识)、识(见解)、德(史德),影响章学诚《文史通义》。
  • 制定《书仪》《家范》,规范士族礼仪与家庭教育。

1. 古代评价​

  • ​​苏轼​​:“公忠信孝友,恭俭正直,出于天性。其清如水,其直如矢。”(《司马温公行状》)
  • ​​王安石​​:“司马君实,君子人也,唯迂阔不知变通。”(《与王介甫书》)
  • ​​朱熹​​:“温公可谓知、仁、勇三者兼备,然其学颇不纯,杂有申韩之学。”(《朱子语类》)
  • ​​清康熙帝​​:“司马光编《资治通鉴》,叙君臣事迹详明,可为后世法戒。”(《御批资治通鉴纲目》)

​2. 近现代评价​

  • ​​梁启超​​:“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为蓝本。”(《新史学》)
  • ​​钱穆​​:“司马光不仅是史学家,更是北宋士大夫理想人格的典范。”(《国史大纲》)
  • ​​陈寅恪​​:“《通鉴》取材详备,叙事简净,熔裁百家,自成一体,实吾国史学之瑰宝。”

司马光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多维丰碑”:作为史学家,他以“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的使命感,铸就《资治通鉴》这座史学昆仑;作为政治家,他在改革与守旧的思想激荡中,坚守儒家理想主义的治国之道;作为文学家,他以平实文风承载深邃哲思,为宋文“平易畅达”风格奠定基调。尽管后世对其政治选择褒贬不一,但其“务实求真的史学精神”“清正廉洁的士人风骨”“以史资治的文化情怀”,始终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遗产。今日重读《资治通鉴》,不仅为观照历史兴亡,更应体悟司马光所倡“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永恒智慧——在变革与传承的辩证中,寻找文明赓续的真正答案。

©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交,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对您造成了任何程度的伤害,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