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尧臣-诗榜
用户封面
梅尧臣-诗榜
梅尧臣
(1002年-1060年),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文学家,宋诗“开山祖师”之一。他以“平淡深远”的诗风革新北宋诗坛,与苏舜钦并称“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详细介绍
简介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文学家,宋诗“开山祖师”之一。他出身寒微,仕途坎坷,却以“平淡深远”的诗风革新北宋诗坛,与苏舜钦并称“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被陆游誉为“突过元和作,巍然独主盟”。其诗作关注民生疾苦、反对西昆体浮艳文风,主张“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开创宋诗“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先河。存世《宛陵集》六十卷,诗作近三千首,对苏轼、黄庭坚等影响深远,被刘克庄称为“宋诗之祖”。

1. 寒门苦学与科举蹉跎​

梅尧臣生于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父梅让为农民,叔父梅询为进士出身的地方官。幼年丧母,随叔父游宦洛阳、襄城等地,博览经史。天圣五年(1027年),以叔父门荫补太庙斋郎,历任桐城、河南、河阳等县主簿,沉沦下僚近二十年。屡试进士不第,其《答裴送序意》云:“我于诗言岂徒尔,因事激风成小篇。辞虽浅陋颇剋苦,未到二《雅》未忍捐。”道尽寒士之愤。

​2. 诗文革新与交游唱和​

景祐元年(1034年),梅尧臣与欧阳修定交洛阳,共倡诗文革新。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梅尧臣作《彼鴷吟》《猛虎行》等诗讽喻时政,声名鹊起。皇祐三年(1051年),得宰相宋庠举荐,授国子监直讲,迁尚书都官员外郎,世称“梅都官”。此间与欧阳修、苏舜钦、范仲淹等结“洛中诗社”,反对西昆体“缀风月,弄花草”之风。

​3. 宦游四方与诗名鼎盛​

  • ​​民生纪实​​:任建德县令时,作《田家语》《汝坟贫女》揭露苛政,呼号“谁道田家乐?春税秋未足”。
  • ​​边塞抒怀​​:嘉祐元年(1056年),以屯田员外郎监永济仓,赴许昌、襄城等地,作《故原战》《襄城对雪》等边塞诗,展现“铁马嘶风寒,边烽照夜明”的雄浑气象。
  • ​​晚年孤寂​​:嘉祐五年(1060年),汴京疫病流行,梅尧臣染疾而逝,终年59岁,欧阳修为其撰墓志铭,痛惜“圣俞以诗独步当世,然终不得一馆职”。

1. 诗风革新:宋诗范式的奠基者​

梅尧臣以“平淡”美学扭转北宋诗风,开创宋诗新格局:

  • ​​题材拓展​​:
    • ​​社会写实​​:如《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直指阶级矛盾。
    • ​​田园咏物​​:《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以白描写山林野趣。
    • ​​日常哲理​​:《考试毕登铨楼》“春云浓淡日微光,双阙重门耸建章。不上楼来知几日,满城无算柳梢黄”,于琐事中见时光哲思。
  • ​​艺术创新​​:
    • ​​以文为诗​​:打破唐诗韵律束缚,《书哀》“天既丧我妻,又复丧我子……拊膺当问谁,憔悴鉴中鬼”,散文句式入诗,情感喷薄。
    • ​​以议论为诗​​:《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借食河豚讽喻士风。
    • ​​以丑为美​​:《扪虱得蚤》“兹日颇所惬,扪虱反得蚤。躯小口利镞,猛将不能造”,化琐碎丑物为诗材。

​2. 诗学理论:平淡美学的倡导者​

  • ​​主张“平淡”​​:提出“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读邵不疑诗卷》),以陶渊明、王维为宗,追求“意新语工”。
  • ​​重视功能​​:强调“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主张诗歌干预现实。
  • ​​影响深远​​:其诗论被欧阳修《六一诗话》引为圭臬,苏轼“外枯中膏”说、黄庭坚“点铁成金”论皆受其启发。

​3. 文学影响:南北文坛的枢纽​

  • ​​提携后进​​:欧阳修称“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以赞其诗才,王安石、司马光皆从其游。
  • ​​流派传承​​:南宋陆游、杨万里承其写实精神,元好问赞其“百年醇儒古风格,宛陵诗律更雄豪”。
  • ​​域外传播​​:江户时代日本诗僧六如慈周仿其诗风,朝鲜李朝文人徐居正编《东人诗话》推崇其“平淡中见奇崛”。

1. 古代评价​

  • ​​欧阳修​​:“其体长于本人情,状风物,英华雅正,变态百出……可谓能近取古人之所长者也。”(《梅圣俞墓志铭》)
  • ​​刘克庄​​:“本朝诗惟宛陵为开山祖师。宛陵出,然后桑濮之淫哇稍息,风雅之气脉复续。”(《后村诗话》)
  • ​​元好问​​:“梅诗枯淡,有晚唐味。东坡云‘何苦将两耳,听此寒虫号’,然东坡诗亦自子美、圣俞发之。”(《论诗绝句》)

​2. 近现代评价​

  • ​​钱钟书​​:“梅尧臣矫昆体之艳俗,以朴质救浮华,宋诗之朴老瘦硬,自此滥觞。”(《谈艺录》)
  • ​​朱东润​​:“梅尧臣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作社会诗的诗人,其《田家语》《汝坟贫女》可视为杜甫‘三吏三别’之遗响。”(《梅尧臣集编年校注》)
  • ​​吉川幸次郎​​:“梅诗以日常性对抗贵族性,以散文性颠覆抒情性,宋诗之‘平民气质’自他而始。”(《宋诗概说》)

梅尧臣是宋诗由唐音转向宋调的关键枢纽。他以寒士之眼观照苍生,以文人之笔书写现实,在“西昆体”绮靡之风盛行之际,独辟“平淡老辣”的诗学新境。其诗作既有《田家语》的泣血控诉,亦有《鲁山山行》的隐逸超然,更以《东溪》的“老树着花”宣告了宋诗审美范式的确立。欧阳修称其“穷而后工”,陆游赞其“巍然独主盟”,正是对其以生命淬炼诗魂的至高褒奖。在千年文脉中,梅尧臣如同一座质朴而峻峭的山峰,提醒后世:真正的诗性,从不囿于风花雪月的雕琢,而在人间烟火的淬炼与超越中永恒燃烧。

©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交,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对您造成了任何程度的伤害,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