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贺铸(1052年-1125年),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共城(今河南省辉县市)人,北宋著名词人、诗人、藏书家,与苏轼、黄庭坚、秦观并称“北宋词坛四大家”。他出身武官世家,祖上为唐太宗第十四子曹王李明后裔,少时以豪侠闻名,晚年隐居苏州、常州,自号“庆湖遗老”。贺铸词风兼具豪放与婉约,题材广泛,语言精工,尤以《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名震词坛,被誉为“贺梅子”。其词集《东山词》存词280余首,诗集《庆湖遗老集》存诗200余首,被张耒赞为“盛丽如游金张之堂,妖冶如揽嫱施之袂”,是北宋词坛“以诗入词”的典范人物。
人物生平
1. 家世显赫与少年任侠
贺铸生于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先祖为唐宗室后裔,七世祖贺景思为后唐庄宗侍卫,父贺安世任右班殿直。少年时以豪侠闻名,喜谈兵论剑,曾“走马击狂胡,弯弓射大雕”(《六州歌头·少年侠气》)。因家族衰微,以门荫入仕,授右班殿直(低级武官)。
2. 宦游南北与仕途坎坷
- 低级武吏生涯:元丰年间(1078-1085年),监磁州(今河北磁县)都作院、徐州宝丰监,主管冶铸,作《水调歌头·台城游》“南国本潇洒,六代浸豪奢”,借六朝兴亡讽喻时政。
- 转文职受挫:元祐元年(1086年),苏轼荐其改文资,因“尚气使酒”遭拒,改授泗州(今江苏盱眙)通判。其间结交黄庭坚、张耒等,词名渐显。
- 晚年漂泊:崇宁四年(1105年),因党争牵连,辞官退隐苏州横塘,自号“庆湖遗老”。大观三年(1109年),迁居常州,潜心著述,整理《庆湖遗老集》。
3. 归隐著述与词名鼎盛
政和元年(1111年),贺铸定居苏州,筑“企鸿轩”,与叶梦得、程俱等文士交游。宣和七年(1125年),病逝于常州,享年74岁,葬于无锡惠山。临终前手校藏书万卷,捐于寺院。
主要成就
1. 词作成就:豪婉并蓄的艺术高峰
贺铸存词280余首,题材与风格多样:
- 豪放悲壮:《六州歌头·少年侠气》“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以边塞豪情写报国无门之愤,开辛弃疾豪放先声。
- 婉约深挚:《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以博喻写闲愁,被誉为“词中绝唱”。
- 咏史怀古:《水调歌头·台城游》“商女篷窗罅,犹唱后庭花”,化用杜牧诗意,讽喻北宋奢靡。
- 创新词调:自度《石州引》《望湘人》等曲,拓展词体形式。
2. 诗歌创作:以诗入词的文坛典范
- 古体雄健:《留题逍遥园》“丈夫志四海,万里若比邻”,显建安风骨。
- 近体工丽:《秦淮夜泊》“楼台见新月,灯火上双桥”,对仗精工,意境清远。
- 乐府叙事:《捣练子·杵声齐》“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以民歌体写征妇哀怨。
3. 文学理论:词体革新的先驱
- 倡“诗词同源”:主张“诗词本一律,妙处非刀尺”,打破诗词界限,推动词体雅化。
- 重音律创新:提出“倚声填词,须协律而意自远”,影响周邦彦、姜夔格律派。
- 开咏物新风:《芳心苦·杨柳回塘》咏荷寓身世,张炎赞其“托物寄兴,无痕有骨”。
4. 藏书与学术贡献
- 万卷藏书:晚年藏书万余卷,手自校雠,部分赠予佛寺,部分毁于战火。
- 金石考据:著《庆湖遗老集》收录金石题跋,为欧阳修《集古录》后重要金石学文献。
- 书法造诣:工行草,黄庭坚评其书“如侠客剑器,凛然有生气”。
评价
1. 古代评价
- 张耒:“方回乐府妙绝一世,盛丽如游金张之堂,妖冶如揽嫱施之袂,幽洁如屈宋,悲壮如苏李。”(《东山词序》)
- 王灼:“贺方回语意精新,用心甚苦,气格直追花间。”(《碧鸡漫志》)
- 陈廷焯:“方回词,儿女、英雄兼而有之,在北宋独树一帜。”(《白雨斋词话》)
2. 近现代评价
- 夏承焘:“贺铸以诗法入词,兼豪放、婉约之长,其《青玉案》博喻之法,堪称宋词修辞典范。”(《唐宋词人年谱》)
- 龙榆生:“北宋词坛至贺方回,境界始大,感慨遂深,开南宋辛弃疾一派先河。”(《唐宋名家词选》)
- 叶嘉莹:“贺铸词中的英雄气与儿女情,实为士大夫双重人格的文学投射,其悲剧性具有普世意义。”(《唐宋词十七讲》)
贺铸是北宋词坛上一位“剑气箫心”的传奇人物。他以武官之身成就文名,以豪侠之气熔铸词魂,在“一川烟草”的江南愁思与“剑吼西风”的燕赵悲歌间,展现了北宋文人复杂的精神世界。其词作既承花间遗韵,又启南宋豪放,更以“诗词合流”的创作实践,推动了宋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的深度转型。尽管历史长河湮没了他的万卷藏书,但《东山词》中的凌波芳尘、梅雨闲愁,依然如剑鸣箫咽,回荡在千年文脉之中。诚如元好问所言:“金入洪炉不厌频,精真那计受纤尘。苏门果有忠臣在,肯放坡诗百态新。”贺铸的词心,正是这“洪炉精金”的最好见证。
©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交,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对您造成了任何程度的伤害,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