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诗榜
用户封面
苏辙-诗榜
苏辙宋朝诗人
(1039年-1112年),字子由,号颍滨遗老,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兄苏轼(东坡)并称“二苏”,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是北宋文坛的璀璨明珠。
简介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兄苏轼(东坡)并称“二苏”,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是北宋文坛的璀璨明珠。苏辙的文学成就以散文见长,文风稳健醇厚、逻辑缜密,尤擅政论与史论;其诗作冲淡简远,多抒怀古之思与人生感喟,存世《栾城集》九十六卷,诗1700余首,文1200余篇。政治上,苏辙历任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等职,力主废除新法弊端,晚年退居颍川,潜心著述,被朱熹赞为“学问文章,皆如精金美玉”。

1. 家学熏陶与早年科举​

苏辙生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父苏洵为古文大家,母程氏出身书香门第。自幼与兄苏轼共学,受父亲“文以载道”思想熏陶。嘉祐二年(1057年),与苏轼同科进士及第,时年19岁,欧阳修阅其《刑赏忠厚之至论》叹曰:“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

​2. 宦海浮沉与政治抗争​

  • ​​反对新法​​: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变法,苏辙上《制置三司条例司论事状》直陈新法弊端,被贬河南府推官。后历任陈州教授、南京判官,作《黄州快哉亭记》“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暗讽变法扰民。
  • ​​元祐更化​​:元祐元年(1086年),高太后听政,苏辙任右司谏,弹劾新党蔡确、章惇,擢御史中丞。元祐六年(1091年),拜尚书右丞(副宰相),主导废除免役法、恢复差役法,完善“元祐之政”。
  • ​​晚年贬谪​​:绍圣元年(1094年),哲宗亲政,新党复起,苏辙贬知汝州、再谪雷州、循州。元符三年(1100年),徽宗即位,复任大中大夫,归隐颍川(今河南许昌),筑室“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

​3. 退隐著述与学术终老​

崇宁元年(1102年),蔡京专权,立“元祐党人碑”,苏辙名列其间,遂闭门谢客,修订《诗集传》《春秋集解》等经学著作。政和二年(1112年),病逝于颍川,享年74岁,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

1. 文学创作:古文运动的巅峰​

苏辙存世散文1200余篇,诗1700余首,艺术特色鲜明:

  • ​​政论雄健​​:《六国论》以“不知天下之势”论六国败亡,借古讽今,逻辑严密如《过秦论》。
  • ​​游记隽永​​:《黄州快哉亭记》以“风无雄雌,人有遇不遇”阐发超然之境,与苏轼《赤壁赋》辉映。
  • ​​史论深邃​​:《三国论》批评刘备“弃天下而入巴蜀”,揭示战略短视,朱熹称其“识见高远”。
  • ​​诗歌冲淡​​:《逍遥堂会宿二首》“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写兄弟情谊,语淡情深。

​2. 政治与思想​

  • ​​改革主张​​:反对王安石激进变法,主张“去民疾苦,补法阙漏”,提出“裁减浮费”“整顿吏治”等十策。
  • ​​外交实践​​:元祐四年(1089年),出使辽国,作《渡桑干》“胡人送客不忍去,久安和好依中原”,促进宋辽和平。
  • ​​经学研究​​:著《诗集传》《春秋集解》,突破汉唐注疏,主张“以史解经”,启南宋叶适事功之学。

​3. 史学与学术​

  • ​​编修国史​​:元祐年间参与编修《神宗实录》,保留大量变法原始文献。
  • ​​撰述《古史》​​:考订上古至秦历史,批驳《史记》疏漏,提出“史以明道,非徒记事”。
  • ​​整理文献​​:辑校《孟子》《荀子》等诸子典籍,推动北宋子学研究。

1. 古代评价​

  • ​​苏轼​​:“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答张文潜书》)
  • ​​欧阳修​​:“苏氏父子兄弟,文行皆高,必显于世。”(《荐布衣苏洵状》)
  • ​​朱熹​​:“苏子由之文,平正明白,有从容自得之趣,其学盖源于《中庸》。”(《朱子语类》)

​2. 近现代评价​

  • ​​钱钟书​​:“子由文如深山古潭,水波不兴而含蕴无穷,其史论尤见功力。”(《谈艺录》)
  • ​​陈寅恪​​:“颍滨之学,以经世为本,以史鉴为用,实为宋学实用主义之先驱。”(《金明馆丛稿》)
  • ​​朱东润​​:“苏辙政论,逻辑之严密、说理之透彻,北宋无人能出其右。”(《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苏辙是北宋文坛与政坛上一位“以文载道、以史鉴今”的巨擘。他以醇厚之笔写天下之势,以稳健之策谋生民之安,在“三苏”光环中走出独立风骨。从汴京庙堂的慷慨陈词,到颍川田园的澹泊著述,苏辙用一生诠释了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朱熹称其“如精金美玉”,不仅是对其文学造诣的赞誉,更是对其人格与智慧的至高褒奖。在千年文脉中,这位“颍滨遗老”的身影或许不及苏轼光芒夺目,但其深邃的史识、务实的政见、冲淡的诗文,恰如雪泥鸿爪,深深镌刻于中国文化的精神长卷。诚如元好问所言:“苏门果有忠臣在,肯放坡诗百态新。”苏辙的文学与思想遗产,正是中华文明理性传统的不朽见证。

诗榜指南诗赛指南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