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他出身寒微,以“断齑画粥”苦学成才,进士及第后历任地方官与中枢要职,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士人精神,被誉为“北宋第一完人”。其文学成就以散文《岳阳楼记》和词作《渔家傲·秋思》为代表,开创豪放词风;政治领域主导“庆历新政”,推行吏治与教育改革;军事上戍边西北,提出“积极防御”战略。范仲淹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朱熹称其“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欧阳修赞其“天下正人之路,由公而开”。
1. 寒门崛起与科举入仕
范仲淹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两岁丧父,母谢氏携其改嫁淄州长山朱氏,遂名朱说。少年时寄居醴泉寺苦读,“划粥断齑”典故即源于此。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中进士,恢复本姓,初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写下“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明志。
2. 宦海沉浮与改革实践
- 地方治绩:
- 天禧五年(1021年),任泰州西溪盐监,主持修筑“范公堤”,根治海患,民立生祠。
- 明道二年(1033年),江淮大旱,任右司谏的范仲淹力谏赈灾,作《上执政书》痛陈“宫掖中半日不食,当如何?”触怒权贵,贬知睦州。
- 庆历新政:
- 庆历三年(1043年),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提出《答手诏条陈十事》,推行“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等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 新政触犯既得利益集团,庆历五年(1045年)遭诬“朋党”之罪,贬知邓州,新政失败。
3. 戍边安邦与文教兴国
- 军事功业:
- 康定元年(1040年),西夏犯边,范仲淹以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戍边,提出“筑城固守、屯田养兵、招抚羌人”战略,作《渔家傲·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奠定宋词豪放之风。
- 庆历二年(1042年),于庆州修筑大顺城,训练“蕃兵”,使西夏叹“小范老子胸中自有甲兵百万”。
- 教育贡献:
- 贬知邓州时创花洲书院,亲自讲学;晚年捐宅建苏州府学,开地方官学先河,培养富弼、张载等人才。
4. 晚年著述与精神垂范
皇祐四年(1052年),范仲淹病逝于徐州,享年64岁,葬于河南伊川。临终遗表“无所请,惟以太平责未酬为恨”,民间“四方闻者,皆为叹息”,欧阳修为撰神道碑,仁宗亲书“褒贤之碑”。
1. 文学成就:宋文革新与豪放词祖
范仲淹存世诗文300余篇,词作5首,文学影响深远:
- 散文巅峰:《岳阳楼记》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忧后乐”之论,将山水楼观升华为士人精神丰碑,被《古文观止》誉为“千古绝唱”。
- 词风开创:《渔家傲·秋思》突破五代柔靡词风,以边塞苍凉入词,被俞陛云评为“大漠孤烟之壮,铁马秋风之悲,宋词豪放之祖”。
- 诗歌风骨:《江上渔者》“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以白描写民生疾苦;《书扇示门人》“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后人收”,寓历史兴衰之思。
2. 政治改革:庆历新政的破冰者
- 吏治革新:推行“明黜陟”(严考官员政绩)、“抑侥幸”(限制恩荫特权),裁汰冗官十之三四。
- 教育改革:主张“复古劝学,兴办学校”,令州县皆立学,改革科举“先策论后诗赋”,促宋代教育普及。
- 经济政策:实施“均公田”提高官员俸禄以养廉,“厚农桑”推广农业技术,奏减江淮漕粮百万石。
3. 军事思想:边防战略的奠基人
- 防御体系:首创“堡寨联防”战术,在西北修筑青涧城、大顺城等军事要塞,形成纵深防御网络。
- 民族政策:招抚羌族,授其首领官职,实现“蕃汉共守”,欧阳修赞其“恩信大行,羌人亲爱”。
- 军事理论:提出“攻守兼备,以守为本”的战略思想,著《上攻守二策状》,影响后世《武经总要》。
4. 思想文化:士人精神的塑造者
- 理学先声:提出“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启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之端。
- 宗族典范:创“义庄”制度,置田千亩赡养族人,成为中国古代宗族慈善模板,延续八百余年。
- 教育理念:主张“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培养“通经致用”人才,直接推动“宋学”兴起。
1. 古代评价
- 欧阳修:“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
- 朱熹:“范文正公自做秀才时便以天下为己任,无一事不理会过。一旦仁宗大用之,便做出许多事业。”(《朱子语类》)
- 《宋史》:“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
2. 近现代评价
- 钱穆:“宋代士大夫之精神,自范仲淹而始振,先忧后乐八字,乃其毕生精神所寄。”(《国史大纲》)
- 余秋雨:“《岳阳楼记》是中华文化的人格宣言,范仲淹用一座楼重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坐标。”(《文化苦旅》)
- 黄仁宇:“他的新政虽失败,却为王安石变法铺路,其‘制度创新’思维突破传统官僚体系桎梏。”(《中国大历史》)
范仲淹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座精神丰碑。他以寒门之身践行“先忧后乐”的理想,在政治、军事、文学、教育等领域皆树不朽功业。庆历新政虽如流星划过,却点燃了宋代改革星火;《岳阳楼记》不仅是一座楼的铭文,更是士大夫精神的永恒宣言;西北戍边的烽烟里,既有“将军白发”的悲怆,更有“胸中甲兵”的韬略。从苏州义庄的慈善创举到花洲书院的琅琅书声,从庆州边塞的巍巍城墙到汴京朝堂的铮铮谏言,范仲淹用一生诠释了何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王安石赞其“一世之师,由初起终,名节无疵”,八百年后林则徐仍书“师承文正”以明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先忧后乐”的精神遗产,依然闪耀着跨越时空的思想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