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诗榜
用户封面
岑参-诗榜
岑参
岑参(715年—770年),南阳棘阳(今新野县)人,唐代边塞诗人详细介绍
评价
南宋严羽: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沧浪诗话》)
元代陈绎曾: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诗谱》
清代张文荪:高、岑并称,高骨较健,岑气较雄。(《唐贤清雅集》)
近现代文学史家郑振铎:岑参是开、天时代最富于异国情调的诗人。(《中国文学史》)
简介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家世背景
  岑参于开元三年(715年)生于河南仙州(今河南许昌附近),时父为仙州刺史。岑参的高祖善方时已由南阳棘阳(今河南新野县)迁居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他出身于一个官僚贵族的家庭,曾祖父岑文本相太宗,伯祖长倩相高宗,伯父羲相睿宗。但长倩被杀,五子同赐死,羲亦伏诛,身死家破,岑氏亲族被流徙的数十人。他的父亲植曾作过仙、晋(今山西临汾)二州刺史,不幸很早就去世。

早年经历
  岑参幼年家境孤贫,只能从兄受学,岑参天资聪慧,五岁开始读书,九岁就能赋诗写文。这种聪明早慧与他出生在书香门第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岑参的父亲开元八年(720年)转晋州刺史,他随父居晋州。父死后,仍留居晋州,直至开元十七年(729年)才移居嵩阳(今河南登封县) 。不久又移居颍阳(今河南登封县西南七十里颍阳镇)。嵩阳、颍阳为嵩高山东西两峰所在地,东峰太室在嵩阳,西峰少室在颍阳,两室相距七十里,岑参在这两地都结有草堂。嵩高为五岳之一,奇峰峻岭,古木流泉。年轻的诗人在这幽静的自然环境中潜心攻读,啸傲山林,不仅在学问上打下了广博的基础,而且也初步形成了他那种沉雄淡远、新奇隽永的诗风。他早期的作品淡远多于沉雄。出塞以后,沉雄悲壮中亦不乏淡远。岑诗的题材也是多种多样。

仕宦生涯
  岑参二十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无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年),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及第前曾作《感旧赋》,叙述家世沦替和个人坎坷。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初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在戎马中开拓前程,但未得意。天宝十载,回长安,与李白、杜甫、高适等游,深受启迪。十三载,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报国立功之情更切,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安史乱起,岑参东归勤王,杜甫等推荐他为右补阙。由于“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杜确《岑嘉州诗集序》),乾元二年(759年)改任起居舍人。不满一月,贬谪虢州长史。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出为嘉州刺史,因此人称“岑嘉州”。罢官后,东归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客死成都舍。享年56岁。

  岑参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

飒飒如有人”(《暮秋山行》),“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诗句,都是诗意造奇的例子。杜甫也说“岑参兄弟皆好奇”(《美陂行》),所谓“好奇”,就是爱好新奇事物。自出塞以后,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在鞍马风尘的战斗生活里,他的诗境空前开扩了,爱好新奇事物的特点在他的创作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词的主要风格。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岑参边塞诗中杰出代表作之一: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这首诗是写封常清的一次西征。诗人极力渲染朔风夜吼,飞沙走石的自然环境,和来势逼人的匈奴骑兵,有力地反衬出“汉家大将西出师”的声威。“将军金甲”三句更写出军情的紧急,军纪的严明,用偶然听到的“戈相拨”的声音来写大军夜行,尤其富有极强的暗示力量,对照着前面敌人来势汹汹的描写,唐军这样不动声色,更显得猛悍精锐。“马毛带雪”三句写塞上严寒,也显出唐军勇敢无畏的精神。诗里虽然没有写战斗,但是上面这些描写烘托却已饱满有力地显出胜利的必然之势。因此结尾三句预祝胜利的话就是画龙点睛之笔。这篇诗所用的三句一转韵的急促的节奏,和迅速变化的军事情势也配合得很好。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也是写唐军出征的:“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这是白昼的出师,因此写法也和前诗写夜行军不同。前诗是衔枚疾走,不闻人声,极力渲染自然;这首诗却极力渲染吹笛伐鼓,三军大呼,让军队声威压倒自然。不同的手法,却表现出唐军英勇无敌的共同精神面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说是和前两诗鼎足而三的杰作: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写的是军幕中的和平生活。一开始写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出人意表地用千树万树梨花作比喻,就给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的感觉。以下写军营的奇寒,写冰天雪地的背景,写饯别宴会上的急管繁弦,处处都在刻画异乡的浪漫气氛,也显示出客中送别的复杂心情。最后写归骑在雪满天山的路上渐行渐远地留下蹄印,更交织着诗人惜别和思乡的心情。把依依送别的诗写得这样奇丽豪放,这正是岑参浪漫乐观的本色。

岑参还有不少描绘西北边塞奇异景色的诗篇。象《火山云歌送别》的“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天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读之好像炎热逼人。《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更充满奇情异采: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傍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这是少数民族的神话,经“好奇”的浪漫诗人加以渲染,更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新奇世界。

他的诗歌中有关边塞风习的描写,也很引人注目。这里军营生活的环境是:“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首秋轮台》);将军幕府中的奢华生活的陈设是:“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驼酥”(《玉门关盖将军歌》);这里的歌舞宴会的情景是:“琵琶长笛齐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曼脸娇娥纤复浓,轻罗金缕花葱茏。回裙转袖若飞雪,左延右延生旋风”(《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延歌》)。这些都是习于中原生活的岑参眼中的新鲜事物。更值得注意的是他诗中还反映了各族人之间互相来往,共同娱乐的动人情景:“军中置酒夜挝鼓,锦筵红烛月未午。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赵将军歌》)。

岑参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锺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事情很平凡,而情意却很深厚。但是,他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一诗:

闻说轮台路,年年见雪飞。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更表现了他把国事放在首位的动人心情。

安史乱后,他虽然也在《行军二首》等个别诗篇中,发出了一些伤时悯乱的感慨,但比之前面说的那些边塞诗,就未免有些逊色了。他的《西蜀旅舍春叹寄朝中故人呈狄评事》诗说:“四海犹未安,一身无所适。自从兵戈动,遂觉天地窄。”这种心情也可以说明他浪漫豪情消失,对安史之乱反映得很少的原因。

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更说他的诗“笔力追李杜”(《夜读岑嘉州诗集》)。评价虽或过当,岑诗感人之深却可以由此想见。

岑参殁后30年,其子岑佐公收集遗文,请杜确编成《岑嘉州诗集》8卷,是为岑诗编集之始。到宋代,演变为8卷、7卷、10卷三种刊本。宋刊10卷本今不传。通行的《四部丛刊》影印7卷本,似由宋刊7卷本演变而来;而《全唐诗》4卷本,则似由宋刊8卷本演变而来。今人陈铁民、侯忠义参校过多种版本,作《岑参集校注》。

诗歌成就

成就综述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岑参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其诗歌的题材涉及到述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边塞诗写得最出色,“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还具有生动夸张、慷慨激昂、奇峻壮阔、气势磅礴、想象丰富、语言变化自如等特点。岑参两度出塞,写了七十多首边塞诗,在盛唐时代,他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诗歌类型

  • 写景诗

综述:

少年时期,岑参创作的写景诗风格清丽俊逸,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如《殷番《河岳英灵集》所称道的“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暮秋山行》)、“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诗句,都是诗意造奇的例子。晚年时期,岑参创作的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诗中添奇壮特色,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时间分期

时间上,岑参写景诗的创作可分为五个时期:嵩阳隐居时期、出入两京时期、两度出塞时期、虢州长史时期、嘉州刺史时期。

一、嵩阳隐居时期

约开元二十年(732年),时年十五的岑参移居嵩阳(今河南登封县),开始了一段时间的隐居生活(持续时间不详)。在这一阶段,岑参常摄取大量明丽静逸的意象入诗,配以自然冲淡的表现方式,诗风清新淳淡。特别地,因为人生阅历和智慧的欠缺,岑参此时的写景诗少了对人世沧桑的体悟和卷迹独善的思考,更没有为摆脱世事羁绊而自隐山水的主观动因,因而其时岑参所抒写的清音山水完全源于童年时期的审美直觉,是一种纯粹的审美。

二、出入两京时期

约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二十岁的岑参为求取功名而奔波于两京之间。在这一阶段,生活轨迹的改变给了岑参不一样的审美体验,丰富了其诗歌创作的风格,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等诗一扫单纯描写清幽之境的方式,选取喧闹意象,配以冷色调,于雄奇阔大间显出苍茫萧瑟的意境。总体看来,岑参的写景诗很好地完成了由山水田园写景走向边塞风物写景的准备和过渡。 

三、两度出塞时期

天宝八载(749年),岑参赴安西充幕府掌书记;天宝十载(751年)初,岑参自边归京,这是岑参第一次出塞。在这一阶段,岑参的写景诗以描写绝域的苍茫为重心,字里行间弥漫着浓厚的思乡之情,以愁苦为基调。之后,岑参渡过了二三年半官半隐的生活,期间创作了一些清丽幽雅的写景诗,这些诗如同岑参早年嵩阳写景诗的翻版,透出岑参自边塞归来后所寻求的审美补偿。

天宝十三载(754年),岑参再次出塞。入幕北庭后,岑参的报国雄心得到极大的激发,加上封常清的赏识,岑参尽情将英雄主义生发出的爱国豪情挥洒于西域的奇山异水中,以莫名惊诧的目光来大量边塞的奇景,不只是览胜赏美,更是达到了山河之爱和民族之爱的高度统一。

总体来看,岑参两度出塞时期所创作的写景诗(西域写景诗)对中国传统写景诗有较强的开拓性意义。题材方面,岑参是最早的广泛描写西域景色风光的诗人,真正地将西域景观引入写景诗的关照范畴,为中国传统的写景诗注入了新的描写元素;风格方面,岑参的西域写景诗为传统意义的写景诗注入了英雄主义气息,对中国传统山水文化内向性的特点有所突破。这两方面对后世的西域写景诗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虢州长史时期

乾元二年(759年),岑参被贬为虢州长史。因为被贬,岑参心情的失落是必然的。任内,岑参的写景诗意境上清新可人,体物更为细致,写景技巧已经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程度。内容上,一些写景诗透出岑参渴望隐逸山林和遁世逍遥的情绪,这实际上是一种吏隐思想——“仕”是主要情结,“隐”则是暂时的情绪。总体看来,岑参在这一阶段所创作的写景诗已经褪去了边塞写景诗中的雄浑激昂之气而与其早年的清丽风格对接,大多通过清丽山水抒写清新恬静的境界,同时也包含了岑参诸多的心酸和无奈。若其早年嵩阳写景诗是感性山水的快感直抒,则虢州写景诗就是理性山水的苦闷诉求。

五、嘉州刺史时期

永泰二年(766年),岑参再次被贬,出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赴任途中,岑参怀揣着维护唐王朝统一的责任感,有奋发向上的激情。到达嘉州(今四川乐山)后,岑参发现嘉州(今四川乐山)是他理想幻灭的山水,因此,岑参在任内所创作了大量的写景诗中没有赏心的快感,只有老去的哀叹和挂冠东去的期待。在这一阶段,岑参的写景诗是诗性和情性的双重回归。

风格表现

风格上,岑参写景诗的主要风格为“尚清”和“好奇”(“好奇”指爱好新奇事物)。 

一、“尚清”

①清幽之境:早年,岑参处于享受山水之乐的创作心境之下,因而多选取淡雅的暖色调景物来构造山林的清丽,同时还大力营造山林的幽静,创作出的诗歌明白如话,发于天然,能以简净明快的语言表现出山明水秀的直观印象,境界清朗爽目,旷远幽深。虢州长史时期,岑参在写景诗风格方面曾经有过短暂的向嵩阳写景诗的回归,而回归的主题便回归于清幽之境——通过描写山水的清丽幽静来表达闲静之情。

②清寒之境:就本质而言,清寒之境就是孤独、悲凉之境。出入两京时期,岑参为契合求仕途中凄清孤独的心境而大量冷色调的景物来构置清寒之境,因而其创作中的清幽山水也就逐渐褪去了闲静的幽致而加入了寒冷、苍茫的冷境。

③清逸之境:岑参的一些写景诗透出一种清新灵动的气息,还生发出清逸之境——清远飘逸的境界。清逸之境是美好景物和开放情怀结合的产物,具有完美的艺术张力,与清幽之境、清寒之境的内敛截然不同。同时,清逸之境又是一种才境,是一种化境,非有才力不能为之。两度出塞时期,岑参有了释放才力的契机,加上岑参本身所有的激情和西域瑰丽风光对他的触发,使得岑参富有创作活力,也让他能以逸动的诗笔描绘出一出出清新灵动的艺术境界,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便既有清丽的色调,又富有灵动的生机。 

二、“好奇”

①好写奇景:岑参喜欢摄取新奇景物入诗,这使得他的写景诗(特别是西域写景诗)自问世就打上了“奇”的烙印。在西域写景诗中,岑参展现了一幅幅迥异于内陆的异景奇观,以真实传神的描写给人以不一样的审美感受。同时,在描写苍茫的旷野、高险的剑门等内陆景物时,岑参也表现出好奇取胜的特点。因为有这些奇特的景物,岑参好奇的个性得到了最大的激发,反过来,岑参又因为好奇的个性而渲染这种奇特,二者可谓相互契合,相辅相成。

②好发奇思:岑参不仅有善于发现“奇”的眼睛,而且好发奇思,能创作出“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暮秋山行》)、“崖口悬瀑流,半空白皑皑”(《终南云际精舍寻法澄上人不遇归高冠东潭石淙望秦岭微雨作贻友人》)等将风过山林、瀑布落下这些平常景象写得奇意盎然的诗句,而由奇思生发出的奇逸之境则令人叹为观止,脍炙人口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便是一例。

③好抒奇情:岑参对景物的独特体味常使他生发出一种奇情,这些奇情异彩多样、不同凡响。岑参早期写景诗中纯粹的审美对于喧嚣的俗世而言是一种情感上的超越,是某种程度上的一种奇情;两度出塞时期,岑参多通过西域奇景抒发或渲染英雄豪情,往往出奇制胜,写出一种对立的和谐美,如面对旅途的艰辛时生发出激昂的豪情,以及将边塞的苦寒蒙上清丽的面纱,人置于其中而充盈着乐观的豪情,可谓翻新出奇。

④好用奇字:岑参在写景诗的诗句中总是使用一些奇巧的字来增加对景物的修饰,使诗句具有更风韵的艺术感官,如用奇巧的动词将两个景物联系起来,使之具有明晰的层次感,将生机注入景物中,营造出一种奇趣;或通过对动词的精心选取来将原本不可捉摸的抽象事物系于具体景物中,从而使之变为可以感知的具体物象。 [10] 

  • 边塞诗

综述

两度出塞时期,岑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境界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11] 

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上,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形象和场景方面

雄伟壮美的形象和奇丽阔大的场景是岑参边塞诗的突出成就,也是岑参边塞诗不同于高适等人边塞诗的突出的艺术特色。简要而言,岑参创作的边塞诗能通过雄伟的景象将读者带入一个辽阔广大的、神话一般的世界,给读者以奋发向上的力量,具有一种雄浑奔放的特色。具体来看,岑参因曾先后担任右威卫录事参军、伊西北庭支度副使等军职,随高仙芝、封常清等两次驻守西北边疆,到过安西、北庭等地,有长期的边塞生活体验,又同都护、判官们有较多的交往。因此,一方面,岑参在创作的边塞诗中描绘西北地区的沙漠、雪山、火山等光怪陆离、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奇迹般地再现了西北地区的奇寒奇热、变幻莫测和俏丽多姿。描写沙漠的有《过酒泉忆杜陵别业》、《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描写雪山有《北庭贻宗学士道别》、《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描写火山的则有《火山云歌送别》、《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等。另一方面,岑参在创作的边塞诗中还记叙了戍边将士从军、出征、杀敌、受降等场景,刻画出一批坚韧不拔、威武雄壮戍边将士的雄伟而壮美的形象,如《送人赴安西》一诗刻画出一个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奔赴安西的长安征人,《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一诗则刻画出不畏风霜严寒地扬鞭催马飞奔前方的宇文判官,《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赵将军歌》和《玉门关盖将军歌》等则刻画出一群能征善战、威风凛凛的大将形象;值得注意的是,岑参在边塞诗中还写到了小吏和士兵,如《题铁门关楼》刻画出一个坚强无比的守关小吏形象,《玉门关盖将军歌》、《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和《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则刻画出出征战士所向披靡的英雄群像。

二、写景和抒情方面

在写景中抒情,把抒情和写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是岑参边塞诗的又一艺术特色。在诗歌中表现情和景的方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方式是先景后情,情因景生,即景抒情,岑参边塞诗中用得最多的就是这种方式,岑参边塞诗中的《银山碛西馆》、《北庭作》、《临洮客舍留别祁四》、《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等便采用这种方式;除了先景后情的写法外,在诗歌中表现情和景还有一种比较常用的方式,即边写景边抒情,岑参边塞诗中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便采用这种方式;此外,在诗歌中表现情和景还可以采用通篇描写景物而将思想感情暗含其中的方式,岑参边塞诗中的《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等便采用这种方式。

三、语言和韵律方面

语言清新俊秀,韵律灵活多变,不断地创新求奇,这是岑参边塞诗的第三个艺术特色。

在语言方面,岑参边塞诗语言的最突出的特色是“奇”,但既非“奇险”,亦非缛丽,而是奇逸、奇丽、俊奇。他的这种语言风格是以通俗浅近的口语、俊秀挺拔的笔调为基础的,通过奇特的想象表现富有传奇色彩或童话般的生活而锤炼出来的,类似李清照词那样“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具体表现为“桥跨千仞危,路盘两崖窄”(《题铁门关楼》)等生动形象的比喻语句和“花扑征衣看似绣,云随去马色疑骢”(《青门歌送东台张判官》)等清秀奇妙的拟人语句,以及“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出神入化的夸张语句。总而言之,岑参边塞诗的语言恰如洪亮吉所说的“奇而入理”——多为前人所未发,但并非凭空捏造,而是从生活体验中得来的。

在韵律方面,岑参边塞诗是很有创造性的——岑参边塞诗的用韵不拘一格,远绍乐府(乐府古诗一般采用通篇一韵或一篇中数次换韵两种方式),近师初唐的押韵方式,综合而采用随物赋形的押韵方法,颇具灵活性和创造性,既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又使得诗歌的层次更加分明——诗歌在用韵往往采用一韵一个层次的方式,还有利于在换韵中表现诗人的复杂多变的思想感情,以及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诗歌评论

  • 唐宋元时期

唐代殷璠: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至如“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可谓逸才。又“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宜称幽致也。(《河岳英灵集·卷中》)

宋代周紫芝:参诗清丽有思,殊复可喜。观少陵所谓“岑参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渼陂”之句,则亦可以得其为人之大略矣。(《太仓稊米集·卷六十七·书岑参诗集后》)

宋代许顗:岑参诗亦自成一家, 盖尝从封常清军, 其记西域异事甚多。如《优钵罗花歌》、《热海行》,古今传记所不载者也 。(《彦周诗话》)

南宋陆游:予自少时,绝好岑嘉州诗。往在山中,每醉归,倚胡床睡,辄令儿曹诵之,至酒醒,或熟睡,乃已。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跋岑嘉州诗集》)

南宋时少章:高适才高,颇有雄气,其诗不习而能,虽乏小巧,终是大才。岑嘉州与子美游,长于五言,皆唐诗巨擘也。(《唐百家诗选评》,吴师道《吴礼部诗话》所引)

南宋刘克庄:岑参、贾至辈句律多出于鲍,然去康乐地位尚远。(《后村诗话续编·卷二》)

南宋严羽: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沧浪诗话》)

元代辛文房:参累佐戎幕,往来鞍马烽尘间十馀载,极征行离别之情,城障寒堡,无不经行。博览史籍,尤工缀文,属词清尚,用心良苦。诗调尤高,唐兴罕见此作。放情山水,故常怀逸念,奇造幽致,所得往往超拔孤秀,度越常情。与高适风骨颇同,读之令人慷慨怀感,每篇绝笔,人辄传咏。(《唐才子传》)

元代陈绎曾: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诗谱》

  • 明清近现代

明代徐献忠:嘉州诗一以风骨为主,故体裁峻整,语亦造奇,持意方严,竟鲜落韵。五言古诗从子建以上,方足联肩。古人浑厚,嘉州稍多瘦语,此其所不迨亦一间耳。其他乃不尽人意。要之,孤峰插天,凌拔霄汉,时华润近人之态,终然一短。(《唐诗品》)

明代顾璘:①岑参最善七言,兴意音律不减王维,乃盛唐宗匠。②岑诗好起语华艳,初联放宽,次联突出奇语,平平结,最有法。(《批点唐音》)

明代王世贞:①高岑一时,不易上下。岑气骨不如达夫,遒上而婉缛过之。选体时时入古,岑尤陟健。歌行磊落奇俊,高一起一伏,取是而已,尤为正宗。(《艺苑卮言·卷四》)②五言近体,高岑俱不能佳。七言,岑稍浓厚。(《艺苑卮言·卷四》)③盛唐七言律,老杜外,王维、李颀、岑参耳。李有风调而不甚丽,岑才甚丽而情不足,王差备美。(《全唐诗说》)

明代周履靖:①万仞则不用过句,陟顿便说他事,岑参专高此法。②前后、重三迭四用两三字贯串,极精神好诵,岑参所长。(《骚坛秘语》)

明代胡应麟:①古诗自有音节。陆、谢体极俳偶,然音节与唐律迥不同。唐人李、杜外,惟嘉州最合。襄阳、常侍虽意调高远,至音节,时入近体矣。(《诗薮·内编·卷二》)②常侍五言古,深婉有致,而格调音节,时有参差。嘉州清新奇逸,大是俊才,质力造诣,皆出高上。然高黯淡之内,古意犹存;岑英发之中,唐体大著。(《诗薮·内编·卷二》)③高、岑井工起语,岑尤奇峭,然拟之宣城,格愈下矣。(《诗薮·内编·卷二》)④嘉州格调严整,音节宏亮,而集中排律甚稀。(《诗薮·内编·卷四》)

明代许学夷:盛唐五吉律,惟岑嘉州用字之间有涉新巧者,如“孤灯然客梦,寒件掏乡愁”、“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大约不过数联。然高、岑所贵,气象不同,学者不得其气象,而徒法其新巧,则终为晚唐矣。(《诗源辩体》)

明代胡震亨:岑词胜意,句格壮丽,而神韵未扬;高意胜词,情致缠绵,而筋骨不逮。岑之败句,犹不失盛唐;高之合调,时隐逗中唐。(《唐音癸签·卷十》)

明代陆时雍:①大则雅,小则巧。岑参多以巧用。(《唐诗镜》)②岑参好为巧句,真不足而巧济之,以此知其深浅矣。故曰“大巧若拙”。(《诗镜总论》)

明末清初贺贻孙:诗家化境,如风雨驰骤,鬼神出没,满眼空幻,满耳飘忽,突然而来,倏然而去,不得以字句诠,不可以迹相求。如岑参《归白阁草堂》云:“雷声傍太白,雨在八九峰。东望白阁云,半入紫阁松。”又如《登慈恩寺》诗中间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不唯作者至此,奇气一往,即讽者亦把捉不住,安得刻舟求剑,认影作真乎?(《诗筏》)

明末清初徐增:岑嘉州诗豁达醒快,如听河朔豪杰说话,耳边朗朗。(《而庵说唐诗》)

明末清初王夫之:高、岑以气取篇,五言近体,自非其长,句短气浮,固必有趋蹶之患。排律于体,以纡长为优,则气可相称,则较之储、孟,尤足以尽其才矣。(《唐诗评选》)

清代谭宗:参集诗虽不多,然篇皆峭倬,精思矗起,必迥不同于人,岂惟达夫不中比拟,即一时王、孟诸作手,要之总非其伦。乃千古以高岑称,何其冤也。(《近体秋阳》)

清代毛先舒:①岑棘阳《慈恩浮图》诗,便“东”、“冬”通用。“四角”二语,拙不入古,酷为钝语。至“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漾漾”,词意奇工,陈、隋以上人所不为,亦复不办,此处乃见李唐古诗真色。②嘉州《轮台》诸作,奇姿杰出,而风骨浑劲,琢句用意,俱极精思,殆非子美、达夫所及。(《诗辩坻》)

清代田雯:嘉州(五律)句琢字雕,刻意锻炼。(《古欢堂杂著》)

清代顾安:高、岑性情开朗,故诗皆爽健。其不至于浅薄者,以高能用折笔,岑能用添笔也。(《唐律消夏录·卷四》)

清代张文荪:高、岑并称,高骨较健,岑气较雄。(《唐贤清雅集》)

清代张谦宜:其近体略逊古诗。(《絸斋诗谈·卷五》)

清代沈德潜:①参诗能作奇语,尤长于边寒。②嘉州五言,多激壮之音。(《唐诗别裁》)

清代薛雪:岑嘉州“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正谓阙事甚多,不能诊缕上陈,托此微词。后人不察其心,至有以奸谀目之,亦属恨事。(《一瓢诗话》)

清代彭端淑:嘉州自是奇才,其诗雄健绝人,七古尤高。(《雪夜诗谈·卷上》)

清代翁方纲:嘉州之奇峭,人唐以来所未有。又加以边塞之作,奇气益出。风会所感,豪杰挺生,遂不得不变出杜公矣。(《石洲诗话·卷一》)

清代管世铭:(七绝)王、李以外,岑嘉州独推高步。唯去乐府意渐远。(《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清代洪亮吉:诗奇而人理,乃谓之奇。若奇而不入理,非奇也。卢玉川、李昌谷之诗,可云奇而不入理者矣。诗之奇而人理者,其惟岑嘉州乎!(《北江诗话》)

清代刘熙载:高常侍、岑嘉州两家诗,皆可亚匹杜陵。至岑超高实,则趣尚各有近焉。(《艺概·诗概》)

清代佚名:岑嘉州旷世逸才,其诗雄健绝人,七古尤高。(《不敢居诗话》)

近代丁仪:其诗辞意清切,迥拔孤秀,多出佳境。人比之吴均、何逊,盖就其律诗言也,时亦谓之“嘉州体”。至古诗、歌行,间亦有气实声壮之作;《走马川》诗三句一转,虽变自柏梁,亦为创作。(《诗学渊源·卷八》)

唐代裴荐、孟昌浩、魏齐聃、杜甫、韦少游:宣议郎试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赐绯鱼袋岑参,右。臣等窃见岑参识度清远,议论雅正,佳名早立,时辈所仰。今谏诤之路大开,献替之官未备,恭惟近侍,实藉茂材。臣等谨诣阁门奉状陈荐以闻,伏听进止。(《为遗补荐岑参状》)

唐代杜确:早岁孤贫,能自砥砺,遍鉴史籍,尤工缀文,属辞尚清,用意尚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回拔孤秀,出于常情,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时议拟公于吴均、何逊,亦可谓精当矣。(《岑嘉州集序》) 

元代辛文房:参累佐戎幕,往来鞍马烽尘间十馀载,极征行离别之情,城障寒堡,无不经行。博览史籍,尤工缀文,属词清尚,用心良苦。诗调尤高,唐兴罕见此作。放情山水,故常怀逸念,奇造幽致,所得往往超拔孤秀,度越常情。与高适风骨颇同,读之令人慷慨怀感,每篇绝笔,人辄传咏。(《唐才子传》)

近现代文学史家郑振铎:岑参是开、天时代最富于异国情调的诗人。(《中国文学史》)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彭兰: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勇于进取、热爱祖国的思想是始终贯穿的。在诗歌艺术上,笔姿挺秀,想象丰富,立意新颖,造语奇特,富于浪漫主义精神,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二卷》)。

©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交,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对您造成了任何程度的伤害,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