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天祐元年(904年),罗隐奉吴越王钱鏐命,从瑞安乘木船而上溯江口,步行至莒江涤头村(今属泰顺县新浦乡)寻访寓贤吴畦(原平章事谏议大夫)出山辅政。此为飞云江瑞安至泰顺江口航运最早一次记载。
罗隐的讽刺散文的成就很高,堪称古代小品文的奇葩。收在《谗书》里的讽刺小品又都是他的“愤懑不平之言,不遇于当世而无所以泄其怒之所作”(方回《谗书》跋)。罗隐自己也认为是“所以警当世而戒将来”的(《谗书》重序)。如《英雄之言》通过刘邦、项羽的两句所谓“英雄之言”,深刻地揭露了那些以救民涂炭的“英雄”自命的帝王的强盗本质。最后更向最高统治者提出了警告(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然后生其谋耳)。类似这样的光辉思想在罗隐的杂文中是不时流露的。《说天鸡》、《汉武山呼》、《三闾大夫意》、《叙二狂生》、《梅先生碑》等篇,也都是嘻笑怒骂,涉笔成趣,显示了他对现实的强烈批判精神和杰出的讽刺艺术才能。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一文中对晚唐小品文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有非常精辟的见解。他说:“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但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皮日休和陆龟蒙,自以为隐士,别人也称之为隐士,而看他们在《皮子文薮》和《笠泽丛书》中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榻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罗隐在唐末五代诗名籍甚,有一些精警通俗的诗句流传人口,成为经典名言。如“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家财不为子孙谋”“今朝有酒今朝醉”“任是无情也动人”等等。又如讽刺小诗《雪》:“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瑞雪兆丰年,但对贫苦的人民说来,却成了灾难。他的咏史诗《西施》一首也写得比较好:“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第一句多少有一些宿命论的意味,但他反对把吴王夫差的亡国归罪于西施,的确是对传统成见的有力翻案。许多人喜欢他的《赠妓云英》一诗。《唐才子传》中有一段故事,原文如下:隐初贫来赴举,过钟陵,见营妓云英有才思。后一纪,下第过之。英曰:“罗秀才尚未脱白”隐赠诗云:“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罗隐才高,云英色艺兼美,如何是不如人呢?只是社会没有给他们机会吧?每次读此诗都会感动,可能是遭遇与他们也相似吧。明代屠中孚说:“若《答云英见诮》及《题新榜》二绝,真堪为之涕落。”(《刻罗江东集序》)
传说,地仙罗隐是“真龙天子”。玉皇大帝怕他当了皇帝,会捣乱乾坤,就派天兵天将换了罗隐的仙骨。当时罗隐咬紧牙关,浑身的仙骨都被换掉了,只有牙床骨没换得去,虽做不成皇帝,却留下了一张“圣贤嘴”。说来也怪,罗隐说什么就灵验什么,大家既想讨他说好话,又怕惹他讲坏话。关于罗隐的神奇故事,水地民间流传不少。
罗隐堵河
玉林有条南流江,北流有条北流江,据说从前是同一条大河的。后来为什么又分成两条江呢?提起这南 北流向的二条江来,跟罗隐大有关系呢!
罗隐从广东来到广西,见一条滔滔不绝的大河,像条凶猛的蛟龙,从大容山顶向南海流去。河床很高,每逢大雨河水上涨,常淹没两岸田园,冲毁村庄;若遇天旱,河水低落,又很难把水汲上来浇灌庄稼。因此,沿河一带的百姓生活困苦,向来厌恶这条大河。罗隐了解到百姓这一疾苦,决心把大河堵截起来,改变它的流向,让两岸的人们过上好日子。罗隐向山神要一座石山,挑过来连夜赶路,走走歇歇,歇歇走走。走了七七四十九里路,过了八八六十四个弯,终于来到大河将要入海的地方。他试探着把石山往河里一堵,觉得河水的来势凶猛,难以改变流向。于是又提起山挑着往回走,想拣个合适的地方再堵截起来。走着走着,突然听到“喔喔喔”的鸡啼声,罗隐急忙将石山往河湾一塞,河水被堵截起来了,溢起来的一股继续向南流去,另一股却转往北流去了。从那时候起,这大河便分成了南流和北流的两条江。水患减少了,沿岸百姓的生活也从此一天天好起来。
再说罗隐听到鸡碲,知道石山再也不能挑走了,堵在那河湾处又感到不大适当,心里很是不乐。望着夜空,他掐指算算。子时还没有到,怎么鸡就啼了?罗隐感到奇怪,就找来附近村子的社坛伯公问:“刚才是谁家的鸡啼?”社坛伯公回答:“谁家的鸡也没有啼呀!”“那是什么怪声?”罗隐追问着。社坛伯公“噗嗤”一声笑了,说:“是我学鸡啼的”。罗隐十分生气,给他尝了两个耳光,喝道:“你平日作威作福,白要百姓供奉祭,却不为村里积点功德,反而酒醉饭饱之后,阴阳怪气乱叫,几乎坏我大事。听着!从今起,村中无你食宿地,村头路尾你栖身。”
后来社坛伯公总算有了悔改,他日夜巡游村庄,为百姓驱邪扶正,保佑平安。村民念他这些积德,就在村边建了一座社坛,逢年过节供奉三牲酒醴,可始终没有给社坛伯公盖庙宇。罗隐还为社坛伯公写了一副对联:
社殿有尘风自扫
坛门无锁月来关
吃猪肉
一天傍晚,有一群村民正在闲淡吃喝,忽然见罗隐走过来,一些人怕惹祸招灾,都四散跑开了。罗隐感到奇怪,上前问一个还没有走的伯爷公:“刚才你们谈论些什么?”伯爷公说: “连年歉收,大家很久都没有吃肉了。刚才我们闲谈,想吃一顿足够的猪肉。”罗隐笑笑说: “这有什么难,你叫各位明天等着。”
伯爷公走后,罗隐走到路边拐弯的地方拉屎:偏巧县太爷打遭回府,路过转弯处见有人竟敢拉屎挡道,不禁大怒,立即喝令衙役捉住重责四十大板。罗隐争辩说:“我拉屎关你屁事,吃了再走!”衙役气得暴跳如雷,举棒就打罗隐。罗隐往旁边一蹲,衙役直扑了个空,一个趔趄,跌了个“饿狗抢屎”。罗隐见衙役啃了满嘴屎,笑道:“真没用,竟吃不完我罗隐一泡屎。”县太爷一听说是罗隐,慌忙下轿上前赔不是,点头哈腰地说:“罗隐相公,刚才我们有眼不识泰山,请别见怪,望多多包涵!”罗隐板起脸说:“限你明天送五头大肥猪到村里来,不然……”还没让罗隐说完,县太爷就抢着说下去:“哎哟,我求求你别说了,区区小事,一定照办。”
县太爷回去后,老怕罗隐会说他坏话,第二天一早,就差人送去了五头大肥猪。就这样,村里的男女老少,都美美地吃上了一顿猪肉。
酸死了
有个财主得了一个孙子还不满足,他想再要几个,以图“儿孙满堂”。为孩子办“对岁洒”的时候,财主想讨罗隐讲一句“孙多”的应验话,就三邀四请他来赴宴。这一天,财主家宾客盈门,大摆筵席。财主特地叫厨师给罗隐办一席,做了满桌的“酸菜”。什么甜酸鲤鱼、甜酸排骨、卤酸扣肉等,真是五花八门,样样关酸。财主亲自陪罗隐入席。菜上来了,财主说:“小孙周岁,承蒙各位光临,特备水酒一杯,不成敬意。请!”众宾客举杯动筷,狼吞虎咽。老财主频频劝酒,满面春风,可是罗隐却酒肉不尝。财主问:“罗相公,这几道菜难道不合你的口味?”罗隐笑而不答,财主夹了一块甜酸鲤鱼送到他面前,罗隐不便推辞,夹起来就咬了一口,就皱眉喷鼻,嘴巴吸得啧喷地响。财主忙问: “这味道是不是酸(孙)多?一众宾客还不等罗隐回答,七嘴八舌地就答到:“酸(孙)多!酸多!”财主一听这阿谀奉承的吉利话,直乐得眉开眼笑,又夹一块卤酸扣肉送到罗隐面前,满以为他吃了也说句“酸(孙)多”。谁知罗隐一咬那块卤酸扣肉,大叫道:“哎哟!酸死了!”
真怪,宴席还没有散,财主的孙子果真死了。一场庆喜的“对岁酒”,竟变成了晦气的“丧家酒”。
路铺茶
挑担赶圩的人,常在途中的路铺(茶水店)歇息喝茶水。有时候即使喝了没有烧开的茶水,也不致于坏肚子,为什么呢?传说是罗隐的“圣贤嘴’说了这样的话:“路铺茶水不烧开,喝了肚子也不坏。”
一次,罗隐经过一个路铺,当时天气十分炎热:他走进铺内歇息,向店主人讨碗茶水解渴。店主正往灶内添柴加火,说:“茶水还没烧开呢,请等一会儿。”眼看柴草快烧完了,可水还没烧开,急得店主团团转。他东找一些,西挪一点,但始终都没有把茶水烧开。罗隐见店主急得满头大汗,又加上自己渴得很,就说:“别找柴草烧了吧!”店主说:“茶水若不烧开,过往行人喝了,岂不坏肚子?”罗隐再也忍不住口渴,用木勺往锅里舀了一大碗,荡了几下,咕咚咕咚地喝了下去。店主担心地说:“等一会肚子痛,你可别埋怨我。”罗隐抹了抹嘴,笑着说:“放心,路铺茶水不烧开,喝了肚子也不坏。”
说也奇怪,从此途中的路铺茶水,有时即使没烧开,过往行人喝了,也是不会坏肚子的。有些路铺的店主索性设置一桶生水,免费让过路人喝。
罗隐转世
罗隐那张“圣贤嘴”,说话灵验的事,终于被玉皇大帝知道了。他想凡间有这样的奇人,怎么得了?于是派雷公电母,风神雨神四处捉拿,一定要把罗隐杀掉。
一日,罗隐从一个村庄经过,忽然大风大雨。他指着天说:“指指风,指指雨,罗隐避在瓦窑里。”罗隐边说边走进附近的一个破瓦窑里去,风不刮了,雨也不下了。可是接着又是雷声隆隆,电光闪闪,罗隐随口说:“好在瓦窑是我藏身之地。”他把“藏”说成“葬”,话音刚落,一声霹雳震天响,雷电把罗隐击昏了过去。不久,又是大风大雨,破瓦窑崩塌了,罗隐就这样被埋葬在窑里。
再说村里有个员外,员外家有一位千金小姐。这小姐生得聪明伶俐,才貌出众,虽年方十八,但尚未嫁人。员外把这个独生女视为掌上明珠。一天,员外发现小姐面容消瘦,神思恍惚,请来医生给她看病。医生诊完脉悄悄对员外说:“你家小姐有喜啦!”员外慌了手脚,急忙找夫人商量。夫人责骂女儿行为不轨,小姐放声大哭。夫人又追问丫环,丫环说:“小姐一向行为正直,深闺未出,从未干过见不得人的勾当。”夫人再三扒根问底,小姐把想起来的事,一五一十说了出来。
原来,在两个月前,有一天,小姐读书困倦,就随丫环到后花园游玩。小姐见园中柑桔满枝头,一股香味惹得口水直流。丫环拣了一只又熟又大的摘给小姐。说来也怪,吃了那只柑桔后,小姐不知不觉的就有了身孕,并常在梦中与一个书生同床共枕。
夫人听了,感到怪事就出在那棵柑桔树。她叫员外派人把树连根扒起来。那棵柑桔树的根很长,一直挖到墙外一里多的破瓦窑里,发现一具尸体。死尸还没腐烂,像一个喝了酒熟睡的人一样,满面红光。员外叫人把尸体挖起来,置了棺材,重新安葬在后花园内。
过了几个月,小姐生下了一个男孩,娇小活泼,员外和夫人见了,十分喜爱,当成小孙抚养。后来,员外打听到破瓦窑那具尸体是罗隐,而小姐又是吃了柑桔怀孕的,就给小孙取名“甘罗”。
文学
- 诗歌
地位及影响
罗隐在咸通、乾符中与宗人罗邺、罗虬并称,又与同乡诗人章碣齐名。当时有人将罗隐与前辈诗人温庭筠、李商隐合称“三オ子”,说他们三人先后受知于宰相令狐绹。令狐绹之子令狐滈登进士第,罗隐以诗贺之,令狐绹对儿子说:“我并不为你及第而高兴,高兴的是你得到罗公的一篇作品罢了。” 可见令狐绹对罗隐诗名的崇拜程度更甚于“温李”。
在晚唐众多出色的诗人群体中,罗隐历来被后世文史论家列为以白居易诗歌为创作典范的通俗派,亦称“香山体”诗派。罗隐的诗歌远承杜甫正视现实、直面人生的入世精神,近踪白居易通俗讽喻的创作思想,勇敢地以诗笔抗争社会的黑暗,抨击社会的弊政,反映社会的民生疾苦,抒写个人的坎坷遭遇。其诗兴感流丽,笔力恣放,有沉郁苍凉之致,而语言浅切明畅,平易通俗,参以议论,虽不免有时流于粗率,然终是晩唐一代名家风范。
题材与风格
罗隐诗歌按照题材来划分略可分为四种:咏史怀古诗、献酬寄赠诗、感怀行旅诗和咏物讽喻诗。体裁形式以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为主,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及乐府诗数量很少且文学价值不高。其中最为后世所看重的是咏史怀古的七言律诗和七言绝句。
罗隐诗歌中最为诗评家所欣赏的是其忧愤冷峻的咏史怀古诗。罗隐的咏史怀古诗承继了左思的论体咏史诗的传统,借古讽今,妙用翻案,在晚唐众多平庸的咏史怀古诗中独树一帜,峭然不群。元人方回的《瀛奎律髓》卷三“怀古类一七言”共收录唐宋诗人咏史怀古诗七十八首,而罗隐一人就占了八首,可见其咏史怀古诗的艺术成就为后人所重视的程度。
罗隐咏史怀古诗议论多且见解高妙,翻案得当,如世人传咏的《西施》,通篇议论,婉转曲折,旗帜鲜明地反对“女人祸水论”,与其《谗书》卷五《拾甲子年事》一文中反对“谋及妇人者必亡”谬论的进步思想一脉相承,显然比唐代很多诗人把“安史之乱”归咎于杨贵妃的见解要进步得多。其《筹笔驿》“时来天地同借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二句,直抒感慨,绝无傍依。“时”“运”二字,剔除其唯心主义成分,应是历史发展趋势的意思。与李商隐同名诗作比较而看,虽少神韵,但言辞浅易,理致深远。其《题润州妙善寺前石羊》“汉鼎未分聊把手,楚醪虽美肯同心”二句,通俗易懂,把晚唐藩镇群雄的心态表露无遗。罗隐咏史怀古诗不但议论超越古今,而且有与其《谗书》风格相似的批判锋芒。如《秦纪》:“怜君未到沙丘日,肯信人间有死无?”《炀帝陵》:“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马嵬坡》:“从来绝色知难得,不破中原未是人。”《焚书坑》:“祖龙算事浑乖角,将谓诗书活得人。”这些诗中冷峻的批判语气令历代帝王自我吹嘘的神圣在诗人的笔下荡然无存,其意气风发、畅快淋漓的批判锋芒与罗隐耿直刚强的秉性一脉相承。罗隐咏史怀古诗有其惯于理性思考的痕迹,且习惯用虚词来衔接诗句的起转承落,这些通俗、顺畅诗句的散文化正是韩愈古文运动中开创的“以文为诗”的风尚,对宋诗的好议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罗隐的献酬寄赠诗占据其诗集的绝大部分。其中固然不少草率应付的客套话,但是更多的是罗隐发自肺腑的真情流露。罗隐在黄巢战乱中曾得到宣州刺史窦潏的接纳和保护,对此罗隐念念不忘,他写了“万里朝台劳寄梦,十年侯国阻趋”(《得宣州窦尚书书因投寄二首》)以及“此去此恩言不得,谩将闲泪对春风”(《金陵寄窦尚书》),“万里”与“十年”的时空对应关系把诗歌意境豁然开放出来,衬托出罗隐对故主人浓浓的恩情与友情。在与友朋的赠寄诗中,除了抒发离别愁情外,罗隐诗中更多的是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对朋友的鼓励,“已知世事真徒尔,纵有心期亦偶然”(《广陵秋日酬进士臧濆见寄》),散文中的虚词大量插入,使得原本意象紧凑的律诗变得意脉贯通,仿佛散文一般富有逻辑性和递进性,把罗隐对社会、人生的无奈与悲凉表露无遗。而“男儿只要有知己,才子何堪更问津”(《送人赴任褒中》),“浮世到头须适性,男儿何必尽成功”(《东归别常修》),浅易如话的抒情让人在震撼之余感到沧桑的味道。
在罗隐诗集中,罗隐与钱镠的献酬诗最多,这不仅是罗隐的后半生都在吴越度过的关系,而是因为钱镠对其有知遇之恩,君臣唱和,融洽无间。“官秩已叨吴品职,姓名兼显鲁春秋。盐车顾后声方重,火井窥来焰始浮”(《春日投钱塘元帅尚父二首》),在表明自己身受钱氏知遇恩情,以伯乐、诸葛亮称颂钱氏的同时,巧妙地运用诸葛亮蜀中窥火井的典故,“大有劝钱镠匡扶唐室意,不止感恩而已”(《载酒园诗话又编》)。罗隐在吴越国的献酬诗多有此忠义节概的诗句,如“大昂分光降斗牛,兴唐宗社作诸侯”(《钱尚父生日》),而此时钱镠己经受后梁的封爵为尚父,罗隐依旧谆谆而言,即可见罗隐耿直忠贞的性情,亦可见吴越国君臣相交之深。罗隐献酬寄赠诗情真意挚,在诗体范式上,显露出坦率质直的美学特征,与其他诸体诗共同构成罗隐诗歌“峭直”的艺术风格。
罗隐的感怀行旅诗具有杜甫沉郁顿挫的“诗史”特色。如《送王使君赴苏台》,写江淮的连年兵火,使得千里江南变得人烟稀少,兵连祸结的战乱给广大人民带来水深火热的痛苦。其《中元甲子以辛丑驾幸蜀四首》一直以来都被世人看作比肩杜甫的佳作,而与杜甫“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盗寇莫相侵”的一厢斥责叛乱不同,罗隐的笔锋直刺应为战乱负责的朝廷:“敢恨甲马为弃物,所嗟流品误清朝。”“九庙有灵思李令,三川悲忆恨张仪。”“静怜贵族谋身易,危惜文皇创业难。”对朝廷权贵的无能和胆怯讥讽无遗。最令人激愤的是其《塞外》,犹如散文句式的议论把拥兵自重的将军的卑劣丑态暴露于世人面前。
除此伤时悲世的“诗史”性质诗歌外,罗隐刻画景物的行旅诗一直未被重视,或许文评家认为与罗隐的铮铮节士形象不符的缘故。其行旅诗既有江南的秀美,如“风动芰荷香四散,月明楼阁影相侵”(《宿荆州江陵馆》),香、影仿佛有生命似的活动,衬托出江淮夏夜的静谧和祥和;也有塞北的壮丽,如“万里山川唐土地,千年魂魄晋英雄”(《登夏州城楼》),“万里”与“千年”的时空呼应使得诗歌意境雄阔远大,悠久悲壮的历史与塞外辽阔的天地浑然一体,让人在历史兴废的沧桑中感悟了人生的价值。在行旅飘游的经历中,罗隐不仅收获了天地自然的精神馈予,也体验到人世的冷暖炎凉。如《夜泊义兴戏呈邑宰》:“溪畔维舟问戴星,此中三害有图经。长桥可避南山远,却恐难防是最灵。”正如钱锺书在《管锥编》中的解释:“谓人号‘万物之灵’,而其恶甚于水之蛟、山之虎。”罗隐兀傲的性情使其必然不容于世俗,落落寡合的遭遇让其大开慧眼,认识到人心的险恶。有些诗体现了一种“人性恶论”:“不知无忌奸邪骨,又作何山野葛苗?”(《宿纪南驿》)“又应改换皮毛后,何处人间作好人?”(《野狐泉》)罗隐的诗歌在给予人们美的艺术享受时,更多的是历史智慧和人生感悟。
罗隐的讥刺风格除了咏史怀古诗以外,咏物讽喻诗表现的最为明显。晚唐时节的国力衰败给诗人的内心世界笼罩上一层挥之不去的愁云,为了排解内心的郁闷,诗人的眼光开始注意到自然界的花鸟虫鱼,正如《瀛奎律髓》卷四方回评语所言:“晚唐人非风、花、雪、月、禽、鸟、虫、鱼、竹、树,则一字不能作。”其时诗人多有因咏一物而出名的,比如“郑鹧鸪”“程君山”“崔鸳鸯”等等,罗隐本人也因其《牡丹花》诗的名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而有“罗牡丹”之美誉。
罗隐的咏物讽喻诗多以比兴寄寓来抒发作者的内心情感,且以七言绝句为主。罗隐七言咏物绝句的显著特点是首起二句单纯咏物,细笔刻画事物的形态和神韵,末尾二句则兴寄感慨,直接以冷隽愤怒或幽默的议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情。如《鹦鹉》:“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罗隐一直以恃才傲物的三国狂士祢衡自许,例如《谗书》卷一的《叙二狂生》和《吴越备史》所载断句“—个祢衡容不得,思量黄祖谩英雄”等等,祢衡的《鹦鹉赋》表达了其忧谗畏讥的心理,而此诗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末尾二句寄寓了罗隐讽人而又自嘲的复杂心理。“若教此物堪收贮,应被豪门尽㔉将”(《金银花》)、“只恐异时开霁后,玉轮依旧养蟾蜍”(《中秋不见月》)等等辛辣、无情地嘲讽和批评,矛头直指社会的最高统治阶层。后一首与同时袁郊《月》诗“后羿遍寻无觅处,谁知天上却容奸”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是同样的社会时代背景使然。罗隐最著名的咏物讽喻诗是七律《黄河》:“莫将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这首被刘铁冷评为“失之大怒,其词躁”的讽刺诗,是罗隐长期科举不第、看透唐王朝本质后的愤怒宣言,其对整个封建社会时代都有批判和警醒的意义。罗隐咏物讽喻诗不仅仅只限于讥时讽世,批评社会,而且还有同屈原《橘颂》一样表露自己高尚品节的诗作,如《小松》:“陵迁谷变须高节,莫向人间作大夫。”其忠贞不二、不随波逐流的高风亮节了然于世人面前,于其劝钱镠起兵讨伐朱温的义举相辅相成,交相辉映。咏物讽喻诗真实地流露和表现了罗隐耿直高傲的赋性。其“比兴寄托”艺术手法的娴熟,是对《诗经》《离骚》为渊源的“风雅兴寄”传统的自觉追求。
- 散文
罗隐的讽刺散文有很高成就。他的具有强烈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和杰出讽刺艺术才能的小品文写得尤为出色,往往有感辄发,涉笔成趣,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罗隐小品文在题材、文体、手法和语言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取得了多样艺术成就,在讽刺艺术上更具有灵活自由、不拘一格的特色。
罗隐小品文题材广泛多样,他不仅运用当时小品文作家常用的题材进行创作,而且还注意开拓新的题材。他一生足迹遍及十省,阅历丰富,视野开阔,且注意观察了解社会,留心民生疾苦,因此他的小品文能多方取材,从国计民生到个人的前途命运,从朝廷吏治到市井民风,从历史到现实,从社会上的人、事、物到自然界的鸟、虫、兽,目之所遇,耳之所闻,信手拈来,任意挥酒,涉笔成趣。他的小品文中取材于历史典故而反映现实生活、表现重大主题的。如《解武丁梦》《秦始皇意》,前者取自殷商武丁即位后,图求复兴,梦中得到贤人傅说,于是画其像求之,举以为相的故事。后者取自秦代历史,讲秦始皇焚书坑儒,但保留下《易经》以窥枧圣人意旨,后来由于渐趋“无道而至灭亡”的事。作者让历史服务于现实,借以影射晚唐帝国走向衰落已是大势所趋,国无复国兴邦的明君,朝无挽狂澜于既倒的贤臣。像这样取材于史实的还有《救夏商二帝》《伊尹有言》《汉武山呼》《迷楼赋》等等。作者总能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接点上,总结历史,批判现实,以史论今,以史论政,使他的史论小品具有明显的“政论”性质。罗隐小品文的题材也有取自身边的日常生活的。如《市傩》讲的就是他平常生活中所见。当时从宫廷到民间都有迎请神灵以驱逐疫鬼的习俗,称之为“傩”。都会好逸恶劳的恶少年就利用这种习俗,乔装打扮,向人们索取钱财。这种在某个街头巷尾、村镇集市的普通现象,罗隐顺手取来,予以分析,以小见大,讽刺当时社会上巧取豪夺的贪官污吏。其他如《说天鸡》《荆巫》《畏名》等,也是取自日常生活中的见闻。甚至自然界的鸟、虫等,罗隐也把它们拿来作为自已小品文的题材。如《悲二羽》,就是取鸾、雉二鸟作题材,《蟀蟋诗》《秋虫赋》取蟋蟀、蜘蛛两种昆虫作题材,可见罗隐小品文的题材是细大不捐的。
罗隐讽刺艺术的灵活多样还表现在对文体的使用上。他的小品文的文体有较常见的叙、说、书、序、解、喻、题、辨等,如《叙二狂生》《杂说》《书马嵬驿》《序陆生东游》《解武丁梦》《槎客喻》《题神羊图》《辨害》等,也有不大多见的本、疑,如《本农》《疑风台》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他用诗、赋、疏、对、碑、吊等文体写作讽刺小品文,如《蟋蟀诗》《屏赋》《代韦征君逊官疏》《风雨对》《三叔碑》《吊崔县令》等,这是对文体的大胆革新,大大丰富了小品文的表现形式。赋、疏、对、碑、吊等是典型的肃然论“道”文体,统治阶级的正统文人或用来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或用来策对上疏,谈经论道,很少有人越其藩篱,用它们来针砭讽刺时弊。而罗隐却打破陈规,偏用这些庄重严肃的载道文体来嘻笑怒骂,发不平之鸣,使形式与内容出现“错位”和“反差”,而且这种“错位”和“反差”愈严重愈明显,讽刺也就愈尖锐愈深刻。如《代韦征君逊官疏》,虚拟韦征君的口吻给皇帝上疏,却没有一句正经话,内容的荒唐完全消解了文体的严肃性,取得了讽刺统治者“玩人”的虚伪本质的绝妙效果。
罗隐小品文的讽刺手法多种多样,而且都能够为表现内容服务。他主要采用借用史实、借用寓言、托物寄兴以及运用对比、夸张、联想、反语等讽刺手法,构思精巧,生动形象。
罗隐小品文的语言具有简约泼辣、幽默隽永的特色。他的这种语言特色是通过变化多端的语言色彩和形式表现出来的。《谗书》里的讽刺小品都是罗隐的“愤懑不平之言,不遇于当世而无所以泄其怒之所作”(方回《谗书》跋)。罗隐自己也认为是“所以警当世而戒将来”的(《谗书》重序)。如《英雄之言》,通过刘邦、项羽的两句所谓“英雄之言”,深刻地揭露了那些以救民涂炭的“英雄”自命的帝王的强盗本质,最后更向最高统治者提出了警告(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然后生其谋耳)。类似这样的光辉思想在罗隐的杂文中是不时流露的。《说天鸡》《汉武山呼》《三闾大夫意》《叙二狂生》《梅先生碑》等篇,也都是嘻笑怒骂,涉笔成趣,显示了他对现实的强烈批判精神和杰出的讽刺艺术才能。
思想
罗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两同书》和《谗书》中,他在这些著作中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
- 《两同书》的思想主张
《两同书》力图提炼出一套供统治者采用的“太平匡济术”,全书共十篇,分贵贱、强弱、损益、理乱等十个问题,从不同侧面对“致太平”之“本”和“术”进行了讨论,其中既有丰富的社会政治思想,亦不乏深刻的辩证思维色彩。上卷五篇说明修身的方法,各篇最后都用老子的话作结论。
《贵贱第一》说明物之贵贱,是因性禀殊致;人之贵贱、尊卑决定于有无道德。《强弱第二》说明了强弱是相对的,强大决定于智德,而非暴力。《损益第三》说明百姓的损益取决于人主的奢俭。《敬慢第四》说明贤君必礼贤下士,方得民心。《厚薄第五》说明节制嗜欲,方能延寿。五篇文章的内容有密切联系,论述了人主要有“唯慈唯仁”的道德,才能贵,才能强,方能节欲礼下,方能巩固统治。同样,下卷五篇也有一个系统。下卷除了第十篇外,都用孔子的话作结论,主要论述治世的方法。《理乱第六》是下卷的总纲,附明文武之道为治国之具,人主必须善于掌握。接下去几篇从不同的方面具体论述治国的方法。《得失第七》认为人主要辨真伪,任用贤臣,而不失其控制权。《真伪第八》说明,要辨真伪,就要既不轻信众议,也不固执己见,考著究微。《同异第九》则为使用臣僚的策略,“徐视而实听,高居而远望,随时之宜,唯变所适”。团结和斗争要各得其宜。《爱憎第十》说明人主不要以个人爱憎,决定是非得失,主张明君纳谏。
罗隐《两同书》上下两卷主要内容是向统治者说明实行仁政”的必要性和如何实行“仁政”。他所提倡的仁政,是儒家传统的主张,其出发点都是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在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矛盾白热化阶段,他的治世之道用处不大。但《两同书》在论述修身治世的过程中,寓有分明的变贬、强烈的爱憎,揭露的问题,往往切中社会的葬病,所以还是有一定的进步性。其富有辩证色彩的言论,不仅丰富了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而且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谗书》的思想主张
《谗书》是罗隐以儒家理想的社会形态来衡量现实,痛斥现实背离儒家之道太远的一部杂文小品集,对当时社会进行相当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有很强的战斗性。
罗隐主张“大道不旁出”,“大政不闻下”。这种维护君主集权,反对宦官乱政反对藩镇跋扈的主张,在当时那种历史条件下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在《辨害》中,他反对朝廷对于跋扈不臣的藩镇采取因循迁就、姑息养奸的做法,而主张权衡利害,分别轻重,坚决果断地去进行讨伐制裁。罗隐面对晚唐那严峻的政治形势,已清醒地意识到宦官、藩镇问题对于唐王朝的统治所产生的巨大破坏作用,他对于朝廷的软弱、昏庸表示了强烈的不满。《龙之灵》和《蒙叟遗意》接触到了阶级剥削的问题。前一篇批判了统治阶级“唯思竭泽,不虑无鱼”的残酷剥削压榨。后一篇是根据《庄子·内篇·应帝王》和《神异经·西荒经》中的有关记载加以改造、再创作而成的。写的是天帝因为浑沌是一个“人有德行而往抵触之,有凶德则往依凭之”的恶兽,所以才剖解了它。并用铜铁、鱼盐压住它的支节,塞进它的肠胃,以防止它重新起来危害生灵。但结果却与上帝的用心相反,“混沌则不起矣,而人力婵矣”,竟造成了另一种灾祸,那就是统治者对鱼盐、铜铁的强掠豪夺致使百姓倍受骚扰。这可能是针对着唐王朝专盐、茶、酒以及铜、铁之利而发的。
对最高统治者进行揭露和讽刺,也是罗隐《谗书》的一个很突出的内容。如《英雄之言》发挥了《庄子·外篇·胠箧》“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道理。《救夏商二帝》一文,说夏桀、商纣是“死其身以穴过者也,极其名以故千载之后,百王有闻其名者,必缩项掩耳”。他希望当世的皇帝能够重视桀、纣这两个反面教材,寝食不忘以为鉴戒。罗隐《谗书》的批判锋芒还常常指向那些重臣显宦,如《梅先生碑》赞美西汉末年的梅福能以天下为己任,虽不在其位却再三上书论列时政。
钱镠:“黄河信有澄清日,后代应难继此才(指罗隐)。”
薛居正:“诗名于天下,尤长于咏史,然多所讥讽,以故不中第……。”
辛文房:“少英敏,善属文,诗笔尤俊拔,养浩然之气……恃才忽睨,众颇憎忌。自以当得大用,而一第落落,传食诸侯,因人成事,深怨唐室。诗文多以讥刺为主,虽荒祠木偶,莫能免者。”
钱良择:“昭谏生于有唐末造,其亡已入五代矣。今体诗气雄调响,罕与为匹。然唐人蕴藉婉约之风,至昭谏而尽;宋人浅露叫嚣之习,至昭谏而开。文章气运,于此可观世变。”
薛雪:
- ①“三罗”其名,隐为最,虬次之,邺斯下矣。
- ②罗昭谏为三罗之杰。调高韵响,绝非晚唐琐屑,当与韦端己同日而语。
茆荐馨:“昭谏能诗终晚达,茂先(张华)博物岂穷居。”
郑板桥:“罗隐终身不负唐,君王原自爱文章。诸臣琐琐忧輘轹,改面更衣却事梁。吴越山川黤寂寥,秀才心事有刍荛。如何万弩横江上,不射朱温却射潮。”
李调元:“五代自以韩健、韦庄二家为升堂入室,然执牛耳者必推罗江东。其诗坚浑雄博。亦自老杜得来,而绝不似宋西江派之貌袭。世人称之者少,何也?皮、陆辈雕文刻镂,近乎土木偶人,少生趣矣。”
洪亮吉:“七律至唐末造,惟罗昭谏最感慨苍凉,沉郁顿挫,实可以远绍浣花,近俪玉豁。盖由其人品之高,见地之卓。迥非他人所及。次则韩致尧之沉丽,司空表虽之超脱。真有念念不忘君国之思。孰云吟咏不以性情为主哉!若吴子华之悲壮,韦端己之凄艳,则又其次也。”
张洵佳:“文章无命同罗隐,风雅多情继放翁。”
鲁迅:“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但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皮日休和陆龟蒙,自以为隐士,别人也称之为隐士,而看他们在《皮子文薮》和《笠泽丛书》中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榻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