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沈佺期(约656—714),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人,初唐著名诗人、政治家。与宋之问并称”沈宋”,是唐代近体诗(律诗)定型的关键人物。其诗以格律精严、辞藻华美著称,对五七言律诗的成熟作出开创性贡献。历任考功员外郎、给事中等职,因依附张易之被流放,后复官至太子詹事。现存诗150余首,在初唐向盛唐诗歌转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人物生平
1. 家世背景与早年经历
沈佺期出身寒门,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后迁居相州内黄。少年时与宋之问、杜审言等同为”文章四友”崔融的门生。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初授协律郎(从八品上),掌管宫廷乐律。
2. 武周时期的文学侍从生涯
- 宫廷诗人阶段(690—700年):武则天称帝后,以诗才入选”珠英学士”,参与编纂《三教珠英》。常随驾游宴,创作《龙池篇》等应制诗,与宋之问并称”沈宋体”。
- 考功任上(701—704年):任考功员外郎(从六品上),主持科举考试,提拔张说等人才。其《被试出塞》开创以律诗写边塞的先例。
3. 政治挫折与文学升华
- 神龙政变后的流放(705年):因依附张易之,流放驩州(今越南义安)。途中创作《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等名篇,诗风转向沉郁。
- 遇赦北归(706年):量移台州录事参军,后逐步升迁,晚年任太子詹事(正三品),卒于开元初年。
主要成就
1. 诗歌艺术的划时代贡献
- 五言律诗的定型:《杂诗三首》《夜宿七盘岭》确立”起承转合”结构,完成从永明体到唐代律诗的蜕变。明代胡应麟评其”五言律体大备”。
- 七言律诗的开拓:《古意呈补阙乔知之》(又名《独不见》)被王世贞誉为”初唐七律第一”,直接影响杜甫《秋兴八首》。
- 排律的创制:《钓竿篇》拓展长篇律诗容量,为元白叙事长诗奠基。
2. 题材风格的多样性
- 宫廷应制诗:《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展现”林香酒气元相入,鸟啭歌声各自成”的精巧对仗。
- 边塞诗:《塞北二首》将律诗引入边塞题材,高适、岑参受其启发。
- 流放诗:《初达驩州》中”夜则忍饥卧,朝则抱病走”开贬谪诗写实先河。
3. 诗歌理论的系统化
总结”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创作规范,其《诗格》(已佚)是唐代最早的诗律专著之一,日本空海《文镜秘府论》多所引述。
评价
1. 历代权威评论
- 唐代:杜甫称”沈宋裁辞矜变律”;元稹列其为”律诗鼻祖”。
- 宋代:严羽《沧浪诗话》指出:”沈宋之诗,研炼精切,稳顺声势,谓律诗正始。”
- 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认为:”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七言亦于《独不见》冠绝古今。”
2. 现代学术定位
- 闻一多称其为”唐诗格律的工程师”;
- 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指出:”没有沈宋的声律建设,就没有李杜的艺术巅峰”;
- 日本学者松浦友久认为其诗”兼具南朝精致与北朝气骨”。
3. 争议与再评价
- 因政治投机长期受道德批判,但20世纪后更关注其文学贡献;
- 部分学者认为其诗”有格无情”,但流放期间作品展现深刻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