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玉-诗榜
用户封面
李群玉-诗榜
李群玉
(约808—约862),字文山,晚唐重要诗人,是晚唐向五代诗风过渡的代表性人物。详细介绍
诗榜排名
评价
简介

李群玉(约808—约862),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县)人,晚唐重要诗人。他出身寒微,终身未仕,以布衣诗人身份活跃于文坛,与杜牧、李商隐、方干等交游。其诗风清丽深婉,兼有浪漫主义色彩与现实关怀,尤擅七律与乐府。现存诗260余首,题材涵盖山水、咏史、感怀等多个领域,是晚唐向五代诗风过渡的代表性人物。唐宣宗曾叹”李群玉诗名冠天下”,裴休誉其为”荆楚明珠”。

1. 寒门才子的早年岁月

李群玉生于澧州贫寒农家,幼年丧父,靠母亲纺织为生。虽家境困顿,但天资聪颖,少年时即展露诗才,《书院二小松》”一双幽色出凡尘”即为十二岁所作。曾隐居澧县仙眠洲苦读,自号”仙眠子”,形成孤高淡泊的性格。

2. 漫游干谒的壮年时期

  • 两湖游历(830—840年):遍游洞庭、岳阳,作《黄陵庙》等诗,与齐己、胡曾等湖湘诗人结社唱和。
  • 长安干谒(842—847年):献诗三百首于宰相裴休,裴赞其”似得江山助”,荐于宣宗,授弘文馆校书郎(从九品下),不久辞归。
  • 江南漂泊(848—858年):客居苏州、湖州,与杜牧、许浑交游,《寄友》”野水晴山雪后时”即赠杜牧之作。

3. 归隐与逝世

大中十二年(858年)后归隐澧州,扩建”水竹居”书斋,整理诗集。约咸通三年(862年)卒,享年约54岁。死后葬澧州安福乡,墓前有”唐才子李群玉之墓”碑。

1. 诗歌创作的艺术突破

  • 七言律诗的创新:《黄陵庙》”小姑洲北浦云边”打破晚唐七律浮艳之风,融入楚地巫文化元素。
  • 乐府诗的革新:《竞渡时在湖外偶为成章》将民俗活动诗化,开宋代民俗诗先河。
  • 咏史组诗的开拓:《秣陵怀古》三首以”玉树歌残王气终”反思南朝兴亡,影响韦庄《金陵图》。

2. 题材风格的多样性

  • 山水诗:《引水行》”一条寒玉走秋泉”化用李贺奇崛笔法写南方水车。
  • 爱情诗:《赠人》”曾留宋玉旧衣裳”用典精妙,被冯赞为”晚唐情诗绝调”。
  • 禅意诗:《饭僧》”好读天竺书”反映佛教思想渗透,与贾岛并称”南李北贾”。

3. 文学理论与影响

提出”诗须有为而作,不可无病呻吟”的创作观,其《进诗表》强调”诗关教化”,直接影响皮日休现实主义诗论。北宋西昆派杨亿曾手抄其诗集研习。

1. 历代评论家的观点

  • 唐代:周朴称其诗”如琼枝玉树,净无纤尘”;《唐才子传》载宣宗”遍览群玉诗,叹赏不已”。
  • 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收录其轶事最多;陆游赞”李文山诗,楚风之遗也”。
  •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列其为”晚唐十才子”之一;钟惺评”群玉诗清绝处,可摩王孟之垒”。

2. 现代学术定位

  • 钱钟书《谈艺录》指出其诗”兼有李贺奇崛与温李婉约”;
  • 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认为:”李群玉是湖湘文化诗性表达的第一人”;
  • 日本学者松浦友久研究其诗中”水意象”的独特运用。

李群玉是晚唐诗坛一个独特的存在。他以布衣之身成就诗名,既保持了”处士”的独立品格,又以精湛诗艺赢得皇室赞赏。其作品既延续了杜甫、韩愈的现实关怀,又吸收了李贺、李商隐的浪漫手法,形成”清而不弱,丽而不靡”的独特风格。作为湖湘诗人的杰出代表,他将楚地的神话传说、民俗风情升华为诗,为唐诗地图增添了瑰丽的南方色彩。清代王士禛在《渔洋诗话》中的评价尤为精当:”李文山诗如湘君鼓瑟,韵远神清,在晚唐诸家中,独标逸致。”这种融合地域特色与时代精神的创作实践,使其成为连接唐诗与宋诗的重要纽带。

©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交,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对您造成了任何程度的伤害,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