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崔橹(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宣宗至唐僖宗时期),字号不详,荆南(今湖北江陵)人,晚唐重要诗人。其诗风绮丽幽艳,尤擅七言律绝,与杜牧、李商隐并称”晚唐三家”。现存诗约50首,多咏物写景之作,以《华清宫三首》《岸梅》等为代表,艺术造诣精深。宋代计有功称其”诗思清丽,得晚唐之髓”,明代胡震亨评其”字字锤炼,如珠走盘”。
人物生平
1. 家世背景与早年经历
崔橹出身荆南崔氏,为北朝门阀后裔,但家道中落。少年时曾隐居洞庭湖畔读书,自号”洞庭钓客”,与当地诗人李群玉、齐己等交游。会昌六年(846年)前后赴长安应试,屡试不第,遂以诗名游历四方。
2. 漫游干谒时期
- 两京漂泊(850—860年):在长安、洛阳以诗文干谒权贵,与温庭筠、段成式等过从甚密,参与”三十六体”唱和活动。
- 幕府生涯(860—870年):入荆南节度使幕府为掌书记,期间创作《岳阳云梦亭看雪》等名篇。后随节度使入朝,任太常博士(从七品上)。
3. 晚年归隐与创作高峰
咸通末年(约873年)辞官归隐荆南,潜心诗歌创作。广明元年(880年)黄巢起义军攻占江陵时,其行踪成谜,或避乱江南,约中和年间(881—885年)卒。
主要成就
1. 诗歌艺术的独特成就
- 七绝圣手:《华清宫三首》”草遮回磴绝鸣鸾”以冷笔写盛衰,被杨慎誉为”唐人绝句压卷之选”。
- 咏物诗创新:《岸梅》”含情含怨一枝枝”将物象人格化,影响宋代林逋咏梅诗。
- 色彩美学:《春晚泊船江村》”菱叶参差萍叶重”运用青、白、红等色块组合,形成”晚唐印象派”风格。
2. 题材开拓与表现手法
- 宫廷题材:《过绣岭宫》”玉辇西巡久未还”开创以微小视角解构历史的写法。
- 江南写景:《三月晦日送客》”野酌乱无巡”捕捉刹那光影,为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先声。
- 宗教意象:《宿寿安山阴馆闻泉》”一支清急万山来”融禅意于景物,启悟严羽”妙悟说”。
3. 诗学理论的实践
其”炼字不如炼意,炼意不如炼格”(《与友人论诗书》,已佚)的主张,直接影响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含蓄”一品。
评价
1. 历代评论家的观点
- 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载其”每得一联,经月不厌改”;陆游仿作《效崔橹体》数首。
- 明代:胡应麟《诗薮》称其七绝”如隋宫镂金错彩,而自有沉郁之气”;钟惺《唐诗归》赞”崔橹诗,晚唐之《骚》也”。
- 清代: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收录其诗最多;《四库提要》谓其”托兴深微,得风人之旨”。
2. 现代学术研究
- 闻一多指出其诗”用艳笔写哀思,开李煜词境”;
- 钱钟书发现《岸梅》与济慈《希腊古瓮颂》的意象共通性;
- 日本学者川合康三研究其诗中”破碎美感”的末世特征。
崔橹是晚唐诗歌转型期的关键人物。他将李商隐的绵密、杜牧的俊爽与自身的幽艳特质熔铸一炉,形成”绮而有骨,艳而含凄”的独特风格。其诗作既承袭了杜甫”以丽句写沧桑”的传统,又下启北宋西昆体的用典之风,更是花间词派的重要先导。清代叶矫然《龙性堂诗话》的评断尤为精当:”崔橹诗如残荷滴露,虽衰飒而韵自远。”这种在王朝末日坚守诗歌美学的努力,使他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超越时代的意义——正如其名句”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所喻示的,那弯眉月不仅照亮了晚唐的黄昏,更映照着后世无数追寻诗意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