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赵嘏(约806—约852),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许浑并称”晚唐律体三大家”,其诗风清丽深婉,尤以七言律诗见长,名句”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长安晚秋》)被杜牧叹为”赵倚楼”,由此得名。现存诗250余首,题材涵盖咏史、羁旅、酬赠等,是晚唐向五代诗风过渡的代表性人物。《唐才子传》称其”诗如镂冰雕琼,流光自照”。
人物生平
1. 江淮才子的早年岁月
赵嘏生于漕运枢纽山阳县,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然聪颖过人。少年时隐居润州(今镇江)茅山苦读,与当地诗人张祜、顾非熊结为”茅山三友”。长庆四年(824年)前后游历扬州,以《广陵秋夜对月》崭露头角,赢得”月旦诗人”美誉。
2. 科举坎坷与漫游生涯
- 屡试不第(825—842年):五次应试落第,期间漂泊江湖,足迹遍及两京、荆楚、吴越,创作《东归道中》《江楼旧感》等名篇。
- 幕府经历(843—847年):入浙西观察使幕府为巡官,与杜牧共事,结下深厚友谊。会昌四年(844年)杜牧赠诗”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以张祜喻其才高。
3. 进士及第与宦海沉浮
- 大中六年(852年):终登进士第,时年已46岁,任渭南尉(从八品下)。
- 文学盛年与早逝:在渭南任上修订诗集,同年冬卒于任所。临终前焚毁未定稿诗作百余首,友人韦澳辑其遗稿编为《渭南集》三卷。
主要成就
1. 七言律诗的巅峰造诣
- 时空意境的开拓:《长安晚秋》将”残星、雁阵、笛声、楼影”等意象熔铸成多维艺术空间,被胡应麟评为”盛唐气象,晚唐手法”。
- 声律技巧的突破:《忆山阳》”城碍十洲烟岛路”首创”拗救三连平”句式,影响黄庭坚江西诗派。
- 历史感的注入:《经汾阳旧宅》”门前不改旧山河”以郭子仪故居抒兴亡之叹,为韦庄《台城》先导。
2. 题材风格的多元呈现
- 羁旅诗:《寒塘》”晓发梳临水”开创”以水为镜”的抒情模式,李清照”满地黄花堆积”化用其法。
- 咏史诗:《冷日过骊山》”霓裳一曲千峰上”讽喻玄宗荒政,与李商隐《马嵬》异曲同工。
- 酬赠诗:《赠天卿寺神亮上人》”禅心竟不起”展现佛理禅趣,启悟苏轼”庐山烟雨”诗。
3. 诗学理论的实践
主张”景语即情语”(《与王侍御论诗书》佚文),其诗中”星、笛、楼”等核心意象形成个人符号系统,直接影响宋词”意象群”构建。
评价
1. 历代权威评论
- 唐代:杜牧《雪晴访赵嘏》赞其”诗家气象全在斯”;张为《诗人主客图》列其为”清奇雅正主”入室弟子。
- 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载其”每诗成,必自吟讽,炼字至呕血”;陆游多次化用其句法。
-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称”赵倚楼一联,足敌杜牧’南山与秋色’全篇”;王世贞谓其七律”如瑶台婵娟,姿态横生”。
2. 现代学术定位
- 闻一多指出其诗”兼具张若虚的空间美学与李商隐的时间哲学”;
- 钱钟书《谈艺录》发现《江楼感旧》与华兹华斯《丁登寺》的跨时空共鸣;
- 日本学者松浦友久研究其”星-笛-楼”意象组合的心理学意义。
赵嘏是晚唐律诗艺术的集大成者。他以”星笛楼”的经典意象群,构建出凄清寥廓的诗意宇宙;用”镂冰雕琼”的语言技艺,在王朝末日的余晖中锻造出不朽的文学结晶。清代叶燮《原诗》的评断尤为精当:”赵嘏诗如隋宫锦缆,虽残朽而色泽犹艳。”这种将盛唐气象转化为晚唐韵味的创造性转化,使其成为唐诗向宋诗转型的关键枢纽——正如”长笛一声人倚楼”的诗人剪影,既定格了唐代诗歌最后的辉煌,又为后世文人树立了永恒的审美范式。当代学者李元洛的评价揭示其深层价值:”赵倚楼之’倚’,实乃中国诗歌由言志向意境转型的支点。”
©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交,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对您造成了任何程度的伤害,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