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郑谷(约851—约910),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晚唐著名诗人。他位列”咸通十哲”,与许棠、张乔等并称”芳林十哲”,诗风清婉明丽,尤以七言绝句见长,代表作《鹧鸪》诗传诵天下,世称”郑鹧鸪”。历经黄巢之乱与唐末军阀混战,其诗作兼具乱世悲慨与隐逸情怀,现存诗300余首,是晚唐诗歌向五代过渡的关键人物。宋初《文苑英华》收录其诗数量居晚唐诗人前列,明代胡震亨评其”得中唐之骨,具晚唐之姿”。
人物生平
1. 神童早慧与科举坎坷
郑谷生于江南书香门第,父郑史为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幼承家学,七岁能诗,曾以《咏落叶》”返蚁难寻穴,归禽易见窠”惊动名士司空图。咸通十二年(871年)始应进士试,历经十六年落第,期间漂泊江湖,自嘲”十口飘零犹寄食,两都奔走更缘诗”(《漂泊》)。
2. 乱世浮沉与仕宦生涯
- 广明之难(880年):黄巢攻陷长安时被困城中,作《长安乱后》”御沟杨柳金丝软”记录劫后惨状。
- 龙纪元年(889年):终登进士第,时年38岁,任鄠县尉(从九品下)。后历任右拾遗(从八品上)、都官郎中(从五品上),故世称”郑都官”。
- 归隐宜春(900年后):目睹朱温篡唐,辞官隐居仰山书堂,自编《云台编》三卷,卒于后梁开平年间,享年约60岁。
主要成就
1. 诗歌艺术的卓越成就
- 咏物诗巅峰:《鹧鸪》”雨昏青草湖边过”以物喻人,开创”离乱象征体”,宋代张咏叹”读此诗如闻鹧鸪声”。
- 七绝圣手:《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被誉为”晚唐送别诗压卷”,王士禛称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 乱世诗史:《渚宫乱后作》”乡人来话乱离情”实录江陵屠城惨剧,可比杜甫”三吏三别”。
2. 题材风格的多元开拓
- 隐逸主题:《中年》”漠漠秦云淡淡天”写仕隐矛盾,启导宋人”中隐”观念。
- 禅意山水:《石门山泉》”一脉清泠任所之”融王维禅趣与贾岛苦吟。
- 诗论创新:提出”诗无僧字格还卑”(《自贻》),推动佛教语汇入诗,影响皎然《诗式》。
3. 文学史桥梁作用
- 编选《国风正诀》总结唐诗技法,为五代《诗人主客图》先导;
- 其清丽诗风直接启迪北宋九僧与南宋永嘉四灵;
- 日本平安朝《和汉朗咏集》收录其诗12首,数量仅次于白居易、元稹。
评价
1. 历代权威评论
- 五代:韦庄《又玄集》首选其《鹧鸪》诗;齐己《寄郑谷郎中》尊为”诗家星象”。
- 宋代:欧阳修《六一诗话》记”郑都官诗,士大夫家户有之”;陆游多次仿其体。
- 明代:胡应麟《诗薮》谓”郑守愚《鹧鸪》虽小品,已造盛唐堂奥”。
2. 现代学术研究
- 钱钟书指出其诗”如宋人册页,小景中有远致”;
- 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考证其交游网络达137人;
- 日本学者川合康三关注其诗中”残缺美学”的末世特征。
郑谷是唐末诗坛承前启后的枢纽人物。他以”鹧鸪啼血”般的艺术敏感,在王朝崩解之际保存了诗歌的审美品质;用”杨柳春风”的明丽笔调,为乱世心灵提供诗意栖居。清代贺裳《载酒园诗话》的评断尤为深刻:”郑都官诗如披沙拣金,时时见宝,晚唐之李颀、王昌龄也。”这种将盛唐气韵化入晚唐躯壳的创造性转化,使其成为唐宋诗风嬗变的关键节点——正如宜春故里至今犹存的”鹧鸪亭”,不仅纪念着一位诗人,更标记着中国诗歌史上一个特殊的转型坐标。当代学者莫砺锋指出:”读懂郑谷,就握住了解开唐诗向宋词演变的第一把钥匙。”
©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交,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对您造成了任何程度的伤害,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