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齐己(863—937),俗名胡得生,字迩沩(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潭州益阳(今湖南宁乡)人,晚唐五代著名诗僧。他一生创作诗歌近800首,现存《白莲集》十卷收诗809首,是唐代存诗最多的诗僧,与贯休并称”释门二大家”。其诗风清润冷峭,兼具佛理禅趣与世俗关怀,题材涵盖山水、咏物、交游等诸多领域。北宋陶岳称其”诗格清迥,为方外第一”,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其”诗带云霞色,无钵盂气”。
人物生平
1. 牧童出身的佛门奇才
齐己生于贫苦农家,七岁为沩山同庆寺牧牛,因在牛背题诗”日日空山雨,春风草又生”被寺僧惊为天人,遂剃度出家。少年时游历衡岳,师从禅宗青原系高僧,奠定”诗禅双修”的文学取向。龙纪元年(889年)在长沙道林寺受具足戒,法名齐己。
2. 行脚参学的壮年时期
- 江南访道(895—905年):遍访庐山东林寺、润州金山寺等名刹,与诗僧虚中、尚颜结社唱和,创作《早梅》”万木冻欲折”等名篇。
- 两京干谒(906—910年):赴长安献诗三百首于昭宗,赐紫衣,后因朱温篡唐避乱洛阳,与郑谷、孙鲂并称”洛阳诗壁三友”。
3. 晚年驻锡与诗歌鼎盛
- 荆南幕府(911—925年):受高季兴礼遇,任龙兴寺住持,编纂《玄机分别要览》等佛学著作。
- 终老江陵(926—937年):后唐天成二年(927年)退居荆州玉泉寺,在此完成《白莲集》定稿。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圆寂,僧腊六十八,塔葬江陵西门外。
主要成就
1. 诗歌创作的开创性贡献
- 僧诗世俗化:《剑客》”拔剑绕残樽”展现侠客豪情,打破”僧诗不涉红尘”传统。
- 咏物诗新境:《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被郑谷改”数枝”为”一枝”,遂成”一字师”佳话。
- 山水禅理诗:《舟中晚望祝融峰》”天际卓寒青”融合南岳奇峻与般若空观,启导苏轼庐山诗。
2. 诗学理论的佛学转化
- 提出”诗魔降伏”说(《寄郑谷郎中》),将诗歌创作纳入禅修体系;
- 编撰《风骚旨格》,以”六相””十势”诠解诗法,影响南宋严羽《沧浪诗话》;
- 《玄机分别要览》首创”诗禅互证”批评方法,为后世”以禅喻诗”先导。
3. 文化传播的桥梁作用
- 其诗传入新罗、日本,《千载佳句》收录24首;
- 江陵龙兴寺成为五代南方诗坛中心,培育廖凝、孙光宪等诗人;
- 《白莲集》宋刻本现存日本内阁文库,是研究唐音的重要文献。
评价
1. 历代权威评论
- 宋代:欧阳修《六一诗话》记”释子以诗名世者九人,齐己为冠”;
计有功《唐诗纪事》载其”颈有瘤赘,诗亦如其形,清癯有骨”。 -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称”齐己诗骨峭神清,真方外杰作”;
钟惺《唐诗归》赞其”僧诗不僧,乃为至僧”。 - 清代:《四库全书总目》评”唐代诗僧,贯休奇峭,齐己清润,并垂不朽”。
2. 现代学术研究
- 钱钟书《谈艺录》指出其诗”蔬笋气少而山林气多”;
- 饶宗颐考证其《风骚旨格》与敦煌诗格写本的关系;
- 日本学者入矢义高研究其诗在日本五山文学中的接受史。
齐己是中华文化史上罕见的”诗禅合璧”的典范。他以衲子身份突破宗教文学藩篱,将禅宗心性论转化为诗歌美学;用八百余首作品构建起连接世俗与方外的艺术长廊。清代贺裳《载酒园诗话》的评断尤为精当:”齐己诗如孤鹤唳空,遗响彻于霄汉。”这种以诗证禅、以禅入诗的创造性实践,不仅使佛教文学获得新的生命力,更在唐宋文化转型期保存了诗歌艺术的精髓。当代学者孙昌武的论断揭示其深层价值:”读懂齐己,就掌握了打开中国佛教文学宝库的金钥匙。”其影响远及东亚文化圈,至今日本禅林仍传诵《早梅》作为修心范本,印证着这位诗僧超越时空的文化魅力。
©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交,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对您造成了任何程度的伤害,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