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韦庄(约836—910),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晚唐五代杰出诗人、词人。他是”花间派”代表作家,与温庭筠并称”温韦”,诗、词、文皆工,尤以长篇叙事诗《秦妇吟》闻名,时人号为”《秦妇吟》秀才”。其诗风清丽深婉,词作浓艳绵密,现存诗320余首、词54阕。作为唐末重要历史见证者,后仕前蜀官至宰相,卒谥”文靖”。清代《四库全书》评其”诗词并秀,晚唐之冠冕”,近代王国维称其为”唐末诗史,五代词宗”。
人物生平
1. 名门之后的乱世漂泊
韦庄出身京兆韦氏逍遥公房,为武则天时宰相韦待价七世孙。幼年适逢会昌灭佛(842—846年),家道中落。广明元年(880年)黄巢攻陷长安时,亲历战乱作《秦妇吟》,此诗长达1666字,是现存最长的唐代叙事诗。中和三年(883年)避难洛阳,后辗转江南、江西等地,自嘲”十年身事各如萍”(《遣兴》)。
2. 科举仕途与文学盛年
- 大顺二年(891年):55岁终登进士第,任校书郎(正九品上)。乾宁四年(897年)奉使入蜀,与西川节度使王建结谊。
- 天复元年(901年):入蜀为王建掌书记,助其建立前蜀政权,官至吏部侍郎同平章事(宰相)。
- 文学活动:在成都编《又玄集》续姚合《极玄集》,收录杜甫、李白等150家诗300首,保存唐代诗学文献。
3. 前蜀开国与晚年
天祐四年(907年)唐亡后,助王建称帝,制定典章制度。武成三年(910年)卒于成都花林坊,享年75岁。临终自撰墓志铭:”字端己,谥文靖。唐进士,蜀宰相。”
主要成就
1. 诗歌创作的里程碑贡献
- 叙事诗巅峰:《秦妇吟》以”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实录长安陷落,与《长恨歌》《琵琶行》并称”唐代三长诗”。
- 怀古诗革新:《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以朦胧笔法写南朝兴亡,开宋人怀古词先河。
- 律诗精工:《与东吴生相遇》”十年身事各如萍”创”双起双承”结构,影响江西诗派。
2. 词体文学的开创性成就
- 花间派代表:《菩萨蛮》五首”人人尽说江南好”融合民歌与文人词,被张惠言评为”留蜀后寄慨之作”。
- 联章体创新:《女冠子》二首首创叙事性联章词,为后世《蝶恋花》组词范本。
- 词境拓展:《思帝乡》”春日游”突破艳科藩篱,融入身世之感。
3. 史学与文献学贡献
- 著《蜀程记》《峡程记》记录唐末交通地理;
- 编《浣花集》十卷自定诗集,开创按年编排体例;
- 《又玄集》保存大量唐人佚诗,日本江户时代传入东瀛。
评价
1. 历代权威评论
- 宋代:陆游《跋花间集》称”韦相词清艳绝伦,五代罕俪”;《诗人玉屑》列其句法为”晚唐正格”。
-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谓”韦庄诗如贵介公子,清酒珍馐,自然名贵”;汤显祖仿其《秦妇吟》作《牡丹亭·虏谍》。
- 清代: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评”端己词淡妆浓抹总相宜”;《四库全书》赞其”诗词并臻妙境”。
2. 现代学术研究
- 王国维《人间词话》称其词”骨秀”;
- 陈寅恪《韦庄秦妇吟校笺》考证诗中”黄巢”实指朱温;
- 日本学者青山宏研究其词对《源氏物语》的影响。
韦庄是横跨晚唐五代的文化巨匠。他以《秦妇吟》的史诗笔法记录时代浩劫,用《菩萨蛮》的绵丽词章开辟新境,在政权更迭中守护文明火种。清代吴任臣《十国春秋》的评断尤为深刻:”韦庄以文采润色霸图,犹存唐室遗风。”这种将个人才情、历史责任与艺术创新熔铸一炉的生命实践,使其成为唐宋转型期的关键人物——正如成都杜甫草堂旁其手植的”韦公柏”,既扎根于唐代文学的沃土,又荫庇着宋词的新芽。当代学者叶嘉莹指出:”读韦端己,可见士人在乱世中的文化坚守。”其作品在敦煌、日本、欧洲的多重流传,更印证着这位”秦妇吟秀才”的世界性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