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来鹄(?—约883),又名来鹏,豫章(今江西南昌)人,晚唐著名诗人。其诗风清峭冷峻,尤擅七言绝句,以咏物刺世见长,与同时期诗人郑谷、张乔并称”咸通十哲”。《全唐诗》存其诗29首,多揭露社会矛盾之作,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其”诗如寒潭鹤唳,清彻中自含悲愤”,清代《四库全书》称其”峭直之气,迥异流俗”。
人物生平
1. 寒门才子的早年经历
来鹄出身贫寒,少时隐居庐山读书,自号”庐山处士”。会昌至大中年间(841—860年)游历江南,以《卖花谣》《蚕妇》等讽喻诗闻名。与诗僧贯休、齐己交游,形成孤高耿介的性格特征。
2. 科举失意与漫游生涯
- 屡试不第(859—873年):七应进士试皆落第,作《下第题庐山寺》”名场失手一年年”自嘲。期间漂泊鄂渚、洞庭,目睹民生疾苦。
- 咸通末年(873—880年):旅居长安,以《圣政纪颂》干谒权贵未果,反因《金钱花》”青帝若教花里用”讽刺贪官遭忌。
3. 黄巢之乱与悲惨结局
广明元年(880年)黄巢攻入长安时被困城中,作《乱中闻雁》”孤飞迥出凤凰群”以自况。中和三年(883年)避乱南下途中,卒于荆州,临终前焚毁未刊诗稿百余首。
主要成就
1. 讽喻诗的艺术突破
- 社会批判:《蚕妇》”晓夕采桑多苦辛”比白居易《卖炭翁》更尖锐,直接质问”为他人作嫁衣裳”。
- 政治寓言:《云》”千形万象竟还空”借自然现象讽朝廷无能,被清代贺裳评为”晚唐刺世绝唱”。
- 咏物新解:《金钱花》”也无棱郭也无神”将咏物诗变为政治檄文,影响罗隐《蜂》的创作。
2. 七绝技法的创新
- 意象并置:《洞庭隐》”高卧洞庭三十春”将隐士与战乱景象并置,形成强烈反差。
- 时空压缩:《鄂渚清明》”辇下骄民血几多”在四句内完成从盛世到乱世的跨越。
- 口语入诗:《卖花谣》”紫艳红苞价不同”采用市井语言,开宋代”以俗为雅”先河。
3. 文学史的特殊地位
- 其”诗史”精神直接启迪杜荀鹤、聂夷中;
- 《四库全书》将其与皮日休并列”晚唐刺世双璧”;
- 日本平安朝《千载佳句》收录其诗5联,为江西诗人中最多。
评价
1. 历代评论家的观点
- 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记其”诗多讥刺,故不显于时”。
- 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载”来鹏诗虽少而精,如利刃刺腐”。
- 明代:胡震亨列其为”晚唐十剑客”之一;钟惺《唐诗归》赞”来诗如古镜照妖,魑魅毕现”。
2. 现代学术研究
- 闻一多称其”唐代最后的现实主义诗人”;
- 钱钟书指出《云》诗与布莱克《病玫瑰》的隐喻相通性;
- 日本学者川合康三研究其诗中的”废墟美学”。
3. 争议与再评价
- 因言辞激烈被《旧唐书》排除在文苑传外;
- 《全唐诗》误收其《梅花》为宋人作品;
- 近年发现其《山中避难作》反映黄巢军政策,历史价值被重估。
来鹄是晚唐社会的一面棱镜。他以淬毒的诗笔刺穿盛世假象,用29首幸存诗作构建起血泪交织的末世图景。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的评断尤为深刻:”来鹏诗如匕首投枪,虽短而致命。”这种将个人悲剧升华为时代诊断的文学勇气,使其成为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绝响——正如其笔下那只”孤飞迥出凤凰群”的哀鸿,既标志着唐诗批判精神的终结,又预示着五代乱世文学的来临。当代学者傅璇琮指出:”读来鹄诗集,如观唐王朝的病理切片。”其诗作在日本《本朝文粹》中被反复引用,更印证着这位”江西诗枭”超越时空的锐利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