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然-诗榜
用户封面
皎然-诗榜
皎然
(720—800),俗姓谢,字清昼,中唐著名诗僧、诗论家。为南朝诗人谢灵运十世孙,与灵澈、贯休并称"唐代三大诗僧"。详细介绍
简介

皎然(720—800),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中唐著名诗僧、诗论家。为南朝诗人谢灵运十世孙,与灵澈、贯休并称”唐代三大诗僧”。其诗风清空淡远,融合禅理与诗艺,现存诗480余首,数量居唐代僧侣诗人之首。所著《诗式》五卷开创中国系统诗学理论,被尊为”诗僧之冠”。宋代严羽《沧浪诗话》称其”诗道如禅道”,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其”诗带云霞色,无钵盂气”。

1. 名门之后的佛缘早种

皎然生于开元八年(720年),幼年于湖州妙喜寺出家,师从律宗大师守真。天宝年间(742—756年)游学长安,从密宗不空三藏受菩萨戒,兼习天台、华严诸宗。大历初年(766年)归居湖州杼山,建”三癸亭”与颜真卿、陆羽雅集,形成”江南文僧集团”。

2. 文学与禅修的双重巅峰

  • 大历至贞元年间(766—805年):与韦应物、刘长卿等酬唱,创”吴中诗派”。贞元五年(789年)完成《诗式》,提出”取境””辨体”等诗学范畴。
  • 佛教活动:主持编纂《皎然集》十卷,收录《杼山禅居》《山雨》等代表作;注《维摩经》十卷(今佚残卷)。

3. 晚年弘法与圆寂

贞元十六年(800年)示寂于妙喜寺,世寿81岁,僧腊68夏。塔葬杼山,刘禹锡撰塔铭(已佚),门人编《杼山集》流传日本。

1. 诗歌创作的开创性贡献

  • 禅意山水诗:《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以寻常语写深禅境,启悟苏轼”空山无人”之境。
  • 僧俗酬唱体:《酬李司直纵诸公冬日游妙喜寺》首创”联句注疏”形式,影响日本《怀风藻》。
  • 乐府革新:《古别离》改造南朝旧题,融入”色空”观,为寒山诗先导。

2. 诗学理论的体系构建

  • 《诗式》五卷:提出”十九字”诗体分类,强调”真于性情,尚于作用”的创作观。
  • 意境理论:”取境说”主张”缘境不尽曰情”,早于司空图”韵味说”百年。
  • 批评方法:创”五格品诗法”,以”不用事第一”确立审美标准。

3. 文化整合的桥梁作用

  • 儒释融合:《答李季兰》”天女来相试”会通维摩诘与屈原意象。
  • 茶禅一味:与陆羽共著《茶诀》(已佚),诗作存最早”紫笋茶”记载。
  • 中日交流:其集最晚唐即传入日本,《文镜秘府论》引《诗式》12处。

1. 历代权威评论

  • 唐代:权德舆《送灵澈上人序》称”江南诗僧,昼公为冠”;《唐才子传》载其”诗合六义,风律自然”。
  • 宋代:严羽《沧浪诗话》奉《诗式》为”学诗者必读”;《唐诗纪事》收录其诗话23则。
  • 明代:胡应麟《诗薮》谓”皎然《杼山集》,清机逸响,庶几陶韦”;董其昌以”诗禅互证”法摹其书风。

2. 现代学术研究

  • 钱钟书《谈艺录》指出其”以禅喻诗”早于严羽四百年;
  • 日本学者小西甚一考证《诗式》对空海《文镜秘府论》的影响;
  • 湖州出土《三癸亭碑》证实其文化沙龙实况。

皎然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诗禅双圣”。他以谢氏诗学血脉融通南北宗禅法,用《诗式》构建起连接盛唐气象与宋代美学的理论桥梁。清代王士禛《带经堂诗话》的评断尤为精当:”释皎然之诗,在唐为别调;其《诗式》之论,实为千古诗眼。”这种将佛教哲学、门第传统与诗歌艺术完美融合的创造,使其影响力远超文学领域——日本嵯峨天皇手抄其集,朝鲜《东文选》尊为”海东诗法之源”,当代学者蒋寅更指出:”没有皎然,《二十四诗品》或将难产。”湖州杼山至今犹存的”皎然塔”,正是对这位文化巨匠的千年礼赞。

©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交,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对您造成了任何程度的伤害,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