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号禅月大师,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人,唐末五代著名诗僧、画家。与齐己、皎然并称”佛门三诗客”,诗风奇崛雄健,兼融儒释道思想,现存诗735首,为唐代存诗最多的僧侣。其水墨罗汉画被誉”冠绝古今”,书法创”姜体”篆书。宋人黄休复《益州名画录》称其”诗如古鼎,画若生龙”,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评其”诗书画三绝,五代一人而已”。
人物生平
1. 神童出家的早年岁月
贯休七岁于兰溪和安寺出家,日诵《法华经》千言。大中六年(852年)受具足戒,师从禅宗洪州系僧人文益。咸通年间(860—874年)云游江南,作《少年行》”锦衣鲜华手擎鹘”展露诗才,与诗人方干、罗隐结为”镜湖三友”。
2. 乱世弘法的壮年时期
- 乾符至中和年间(874—885年):避黄巢之乱入蜀,前蜀王建赐紫衣,号”禅月大师”。创”十六罗汉图”,王建赞”笔下罗汉,尽显慈悲威猛”。
- 光启至景福年间(885—893年):驻锡成都龙华寺,与韦庄、杜光庭组建”花间派”前身”蜀中诗社”,诗风转向沉郁。
3. 晚年艺术鼎盛与圆寂
天复元年(901年)归隐青城山白云溪,完成《禅月集》二十五卷。后梁乾化二年(912年)示寂,世寿81岁,僧腊74夏。前蜀主王建建”白莲塔”祀之,塔铭由冯涓撰(已佚)。
主要成就
1. 诗歌艺术的突破
- 讽喻诗:《公子行》”锦衣红夺彩霞明”揭露权贵奢靡,较白居易《秦中吟》更犀利。
- 边塞诗:《塞上曲》”黑黍黄粱初熟时”写河西民生,具”诗史”价值。
- 禅理诗:《山居诗》二十四首创”偈颂体”,影响宋代雪窦重显。
2. 书画艺术的革新
- 罗汉画:传世《十六罗汉图》(现藏日本宫内厅)首创”胡貌梵相”画风,苏轼题跋称”笔端具大慈悲”。
- 书法:创”姜体”篆书,《益州名画录》载其”篆如屈铁,隶若惊鸿”。
3. 文化整合的贡献
- 编《西岳集》收录敦煌遗诗,保存晚唐西北文学史料;
- 注《金刚经》三卷,开创”以艺诠经”传统;
- 其”诗书画三绝”模式直接影响苏轼、黄庭坚。
评价
1. 历代权威评论
- 宋代:欧阳修《六一诗话》称”贯休诗奇峭,有孟郊骨、李贺魂”;《宣和画谱》列其画为”神品”。
- 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载”江左诗人,争效其体”。
- 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罗汉画至贯休而极”。
2. 现代学术研究
- 傅璇琮考证其诗反映唐末阶级矛盾;
- 日本学者小林太市郎研究其画对日本禅画影响;
- 近年成都出土其《蜀王受禅碑》残片。
贯休是乱世中的文化巨擘。他以735首诗构建起佛教文学的雄奇宇宙,用”胡相罗汉”开创宗教绘画新范式,其艺术实践架起了唐风与宋韵的桥梁。清代厉鹗《宋诗纪事》的评断尤为深刻:”禅月大师,诗如剑芒,画作佛事。”这种将宗教修行、艺术创造与民生关怀熔铸一炉的生命形态,使其影响力远及东亚——日本《御物御画目录》收录其画作37幅,朝鲜《海东名画谱》尊为”罗汉画祖”。当代学者孙昌武指出:”理解中国佛教艺术转型,贯休是不可逾越的高峰。”其故里浙江兰溪的”贯休纪念馆”,正是对这位文化巨匠的千年礼赞。
©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交,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对您造成了任何程度的伤害,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