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封面
张蠙-诗榜
张蠙
(约832—约900),字象文,晚唐著名诗人。与张乔、许棠等并称"咸通十哲"。详细介绍
简介

张蠙(约832—约900),字象文,清河(今河北清河)人,晚唐著名诗人。与张乔、许棠等并称”咸通十哲”,诗风清丽深婉,尤擅七言律绝,现存诗102首,《全唐诗》编为一卷。其边塞诗与宫词并重,名作《登单于台》”边兵春尽回”被誉为”晚唐边塞诗绝唱”。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其诗”如秋潭月影,澈骨清寒”,清代《四库全书》称其”格调高远,得盛唐余韵”。

1. 河北才子的早年岁月

张蠙生于清河书香门第,幼年随父宦游幽州,亲历边塞风光。大中末年(约858年)入长安国子监,与李频、郑谷同窗,作《少年行》”五陵豪客多”展露诗才。咸通初年(860年)结识边塞诗人马戴,诗风转向雄浑。

2. 科举坎坷与边塞漫游

  • 咸通至乾符年间(860—879年):七应进士试不第,漫游朔方、河西,创作《登单于台》《蓟北书事》等边塞名篇。
  • 广明之乱(880年):黄巢攻长安时被困城中,作《乱中闻雁》”孤飞迥出凤凰群”以自况,后避乱太原。

3. 晚年仕宦与文学成就

  • 中和年间(881—885年):任太原节度使府掌书记,与司空图、张乔组建”河东诗社”。
  • 光启至景福年间(885—893年):终授校书郎(正九品上),编纂《贞元英杰诗》三卷(已佚)。约乾宁末年(900年)卒于长安,享年约68岁。

1. 边塞诗的艺术突破

  • 《登单于台》:”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以通感手法写塞外奇景,被王士禛列为”唐边塞诗十佳”。
  • 《蓟北旅思》:首创”以乐景写哀”手法,”日日河边见水流”影响范仲淹《渔家傲》。
  • 军事细节:《边情》”箭利弓调四镇兵”准确记录唐末藩镇军制。

2. 宫词题材的新变

  • 《宫词》:”金殿夜深银烛冷”以空镜头写宫廷寂寥,较王建宫词更含蓄。
  • 历史反思:《华清宫》”水绕宫墙处处声”暗讽玄宗荒政,为李商隐《马嵬》先声。

3. 诗学理论的实践

  • 提出”景入理势”(《与贾岛书》佚文),强调情景交融,启悟司空图”思与境偕”。
  • 其七律”三四转折,五六荡开”结构,成为宋诗常用范式。

1. 历代权威评论

  • 五代:《唐摭言》载”象文诗出,长安纸贵”;韦庄《又玄集》选其诗数量居晚唐前十。
  • 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收录其轶事9则;陆游多次化用《登单于台》句法。
  • 明代:胡震亨列其为”晚唐十杰”;《唐音统签》独录其边塞诗21首。

2. 现代学术研究

  • 闻一多称其边塞诗”兼具高适之骨与岑参之色”;
  • 日本学者前野直彬研究其宫词对《源氏物语》的影响;
  • 近年宁夏出土《朔方军宴集》残卷,证实其边塞纪实的准确性。

张蠙是晚唐边塞诗的殿军人物。他以102首诗凝练出安史之乱后边塞文学的沧桑质感,用”沙翻痕似浪”的奇警比喻为唐代边塞诗画上辉煌句点。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的评断尤为精当:”象文诗如蓟门秋色,肃杀中自含壮阔。”这种将个人功名失意、时代动荡与艺术追求熔铸一炉的创作,使其成为唐诗由盛转衰的特殊见证——正如宁夏灵武出土的唐代烽燧遗址,既烙印着”咸通十哲”的精神跋涉,又诉说着中华边塞文学的千年传承。当代学者傅璇琮指出:”重绘中国边塞诗史,必须为张蠙留下重要篇章。”其诗在日本《千载佳句》中被收录14联,更印证着这位”晚唐边塞诗魂”的跨文化生命力。

©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交,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对您造成了任何程度的伤害,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