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李德裕(787—850),字文饶,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中唐杰出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历仕宪、穆、敬、文、武、宣六朝,两度拜相,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与牛僧孺党争四十余年,史称”牛李党争”。其诗文雄浑典重,现存诗130余首,《会昌一品集》二十卷被清代《四库全书》誉为”唐代名相第一文集”。宋人叶梦得称其”功业文章,俱为唐世第一流”,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评其”文有气骨,诗具韬略”。
人物生平
1. 名门之后的早年历练
李德裕出身赵郡李氏西祖房,为宰相李吉甫之子。幼年随父贬谪淮南,贞元二十年(804年)以荫补校书郎。元和年间(806—820年)入河东节度使张弘靖幕府,亲历讨伐成德、幽州叛镇,作《鼓吹赋》展露军事才华。
2. 政治巅峰与会昌中兴
- 大和至开成年间(827—840年):历任浙西、西川、淮南节度使,平定维州吐蕃归附事件,创”雄边子弟”边防体系。
- 会昌年间(841—846年):拜相执政,主导平定昭义刘稹之乱,推行”废佛运动”(毁寺4600余所),改革科举制度。
3. 牛李党争与贬死崖州
大中元年(847年)遭牛党打击,贬潮州司马。大中二年(848年)再贬崖州司户,次年卒于贬所,享年64岁。临终作《登崖州城作》”青山似欲留人住”为绝笔。懿宗时平反,追赠尚书左仆射。
主要成就
1. 政治军事功业
- 藩镇政策:创”销兵法”裁抑藩镇,会昌四年(844年)平定昭义镇,终结中唐以来”河朔故事”。
- 边防建设:在川西建”雄边军”十一城,收复维州(今四川理县),吐蕃大将悉怛谋率众来降。
- 宗教改革:会昌灭佛(842—845年)解放寺院奴婢15万人,收膏腴田地数千万顷。
2. 文学创作成就
- 政论散文:《穷愁志》四十九篇剖析时政,苏轼评为”唐人策论之冠”。
- 边塞诗:《登长城赋》”秦筑长城比铁牢”展现战略思想,影响杜牧《阿房宫赋》。
- 笔记小说:《次柳氏旧闻》记录开元天宝遗事,为《明皇杂录》重要史源。
3. 文化学术贡献
- 编《会昌一品制集》保存唐代诏令文书;
- 著《文武两朝献替记》记录重大决策过程(已佚残卷);
- 家藏图书万卷,开创”李德裕校勘法”。
评价
1. 历代权威评论
- 唐代:宣宗称”李德裕有定难之功”;《旧唐书》赞”武宗用德裕,克成中兴之业”。
- 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肯定其”明断有才”;朱熹谓”唐世人物,德裕为最”。
- 明代:王夫之《读通鉴论》称其”唐室中兴第一功臣”;《永乐大典》收录其文集全本。
2. 现代学术研究
-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专章分析其藩镇政策;
- 法国汉学家戴何都研究其科举改革对文官制度影响;
- 近年出土《李德裕墓志》揭示党争细节。
李德裕是唐代士大夫的巅峰典范。他以”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全才气概,缔造会昌中兴的最后一抹辉煌。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的论断尤为深刻:”李文饶功业,可比裴晋公;文章,可敌陆宣公。”这种将政治实践、军事谋略与文学创作完美结合的生命形态,使其成为解读中晚唐历史的核心钥匙——正如海南崖州(今三亚)的”李德裕纪念馆”,既镌刻着”万古贤相”的悲壮,又标记着中华士人精神的标高。当代学者傅璇琮指出:”研究唐宋转型,李德裕是绕不过去的巨碑。”其文集在日本平安朝被作为政事范本,更印证着这位”铁血宰相”的跨文化影响力。
©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交,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对您造成了任何程度的伤害,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