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张登(约755—约822),字子升,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中唐著名诗人。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历仕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官至礼部郎中。与韩愈、柳宗元交游密切,诗风清峻挺拔,尤擅五言古诗,现存诗60余首,《全唐诗》编为一卷。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其诗”如寒松劲竹,自具风骨”,清代《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格调高古,得建安遗响”。
人物生平
1. 河东才子的早年岁月
张登生于安史之乱后期(约755年),少年时隐居中条山读书,自号”中条山人”。大历末年(779年)游学长安,以《终南望余雪》”林表明霁色”崭露头角。建中年间(780—783年)与青年韩愈、孟郊结为”古文之友”。
2. 仕途沉浮与文学交游
- 贞元时期(785—805年):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任秘书省校书郎。参与”贞元诗坛”活动,与刘禹锡、白居易唱和。
- 元和年间(806—820年):历任监察御史、礼部郎中(从五品上)。因谏迎佛骨触怒权贵,外放夔州司马,作《谪居感怀》”一谪长沙地”。
3. 晚年归隐与诗歌鼎盛
长庆元年(821年)辞官归蒲州,重建”中条山房”授徒。约长庆二年(822年)卒,享年约68岁。柳宗元为撰祭文(已佚),门人辑《张礼部集》十卷(今存一卷)。
主要成就
1. 五言古诗的艺术突破
- 《秋日登山》:”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创”缩万里为尺幅”手法,影响王维《汉江临眺》。
- 《送友人南游》:以”青山一道同云雨”写别情,开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意境。
- 声律创新:《宿江边阁》”薄云岩际宿”首创五言三仄调,皎然《诗式》列为变格典范。
2. 山水诗的哲理深化
- 《终南精舍》:将禅宗”即心即佛”思想融入终南景色,启悟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 《早发渔浦潭》:”日出气象分”记录钱塘江晨景,为现存最早描写”钱塘潮”诗作。
3. 文学理论贡献
- 提出”因事命题,即景成咏”创作观(《答柳子厚书》佚文);
- 其”简淡高古”诗风直接影响贾岛、姚合;
- 编《贞元联句集》保存大历至贞元诗坛史料(已佚残卷)。
评价
1. 历代权威评论
- 唐代:韩愈《荐士》称”张登五言诗,清莹如冰雪”;《唐国史补》列其与李益为”贞元诗坛双璧”。
- 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收录其轶事7则;严羽《沧浪诗话》谓”张登诗如古铜器,自含精光”。
-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子升诗骨气清刚,去齐梁远矣”;《唐音统签》独录其山水诗23首。
2. 现代学术研究
- 闻一多指出其诗”兼具陶渊明之淡与陈子昂之骨”;
- 日本学者川合康三研究其与日本汉诗”幽玄体”关系;
- 近年山西出土《张氏家乘》载其未刊诗5首。
张登是中唐诗歌转型的关键人物。他以60余首精金良玉般的诗作,在韩孟奇崛与元白浅俗之间开辟清峻一脉。元代方回《瀛奎律髓》的评断尤为精当:”张子升诗如太羹玄酒,至味自存。”这种将建安风骨、山水清音与禅理哲思熔铸一炉的创作,使其成为连接盛唐与晚唐诗歌的重要纽带——正如永济中条山残存的”张登读书台”,既凝结着”大历贞元”诗坛的独特气质,又昭示着”元和体”的即将到来。当代学者蒋寅指出:”重绘中唐诗歌地图,必须为张登留下重要坐标。”其诗在日本《千载佳句》中被收录9联,更印证着这位”河东诗雄”的跨文化魅力。
©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交,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对您造成了任何程度的伤害,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