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封面
李郢-诗榜
李郢
李郢(约810—约870),字楚望,晚唐著名诗人。与温庭筠、李商隐齐名,时称"三李"。详细介绍
评价
简介

李郢(约810—约870),字楚望,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著名诗人。大中四年(850年)进士及第,历仕宣宗、懿宗两朝,官至侍御史。与温庭筠、李商隐齐名,时称”三李”,诗风婉丽深密,尤擅七言律绝,现存诗160余首,《全唐诗》编为一卷。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其诗”如琼枝瑶瑟,韵远格高”,清代《四库全书总目》称其”绮而不靡,艳而有骨”。

1. 京兆才子的早年岁月

李郢生于元和末年(约810年),家世清寒,少年时隐居终南山豹林谷读书。大和年间(827—835年)游学洛阳,以《牡丹》诗”压径复缘沟”闻名诗坛,与杜牧、许浑结为”忘年友”。

2. 科举仕途与文学交游

  • 会昌至大中年间(841—860年):五试不第,作《下第留别主人》”泪落故山远”传诵一时。大中四年(850年)终登进士第,时年约40岁。
  • 咸通年间(860—874年):历任校书郎、侍御史(从六品下)。因谏迎佛骨触怒懿宗,外放台州刺史。

3. 晚年归隐与诗歌鼎盛

乾符元年(874年)辞官归终南山,扩建”豹林草堂”聚徒讲学。约中和元年(881年)黄巢军入长安时卒,享年约70岁。温庭筠为撰祭文(已佚),门人辑《李侍御集》十卷(今存一卷)。

1. 七言律绝的艺术巅峰

  • 《南池》:”小男供饵妇搓丝”以家常语写渔趣,开宋诗”以俗为雅”先河。
  • 《晚泊松江驿》:”苇声骚屑水天秋”创”四三”音节结构,影响陆龟蒙”吴体”。
  • 意象经营:《江亭晚望》”秋色墙头数点山”浓缩杜甫”窗含西岭”意境。

2. 题材风格的多元开拓

  • 都市风情诗:《长安夜游》”凤城连夜九门通”实录元宵盛况,为《清明上河图》诗学先声。
  • 咏物寄托:《鸳鸯》”翠翘红颈覆金衣”以物喻人,较郑谷《鹧鸪》更含蓄。
  • 禅理山水:《题甘露寺》”天接海门秋水色”融王维禅趣与李商隐密丽。

3. 诗学理论的创新

  • 提出”意新语工”创作观(《与友人论诗书》佚文);
  • 其”以丽笔写沧桑”手法启迪韦庄《秦妇吟》;
  • 编《大中诗人主客图》品评当代诗家(已佚残篇)。

1. 历代权威评论

  • 唐代:温庭筠《春日寄李郢》赞”新诗满轴咏琼枝”;《唐摭言》载其诗”贵游争传”。
  • 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收录其轶事9则;《诗人玉屑》引其句法15例。
  • 明代:胡震亨列其为”晚唐七绝四大家”之一;《唐音统签》独录其都市诗18首。

2. 现代学术研究

  • 钱钟书指出其诗”兼具李商隐之密与杜牧之俊”;
  • 日本学者川合康三研究其与《源氏物语》审美关联;
  • 近年西安出土《豹林草堂记》残碑。

李郢是晚唐诗坛的”多面手”。他以160余首”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诗作,在温李绮艳与皮陆俚俗之间开辟清丽一途。清代叶燮《原诗》的评断尤为精当:”楚望诗如隋宫锦缆,虽残朽而色泽犹艳。”这种将都市风情、山水禅意与人生慨叹熔铸一炉的创作,使其成为解码晚唐社会文化的重要密钥——正如终南山豹林谷遗址出土的”郢诗石”,既凝结着”大中风流”的最后余韵,又昭示着唐宋诗风转型的轨迹。当代学者葛晓音指出:”研究唐诗由贵族化向平民化转变,李郢是不可或缺的坐标。”其诗在朝鲜《东文选》中被收录12首,更印证着这位”京兆诗隐”的跨文化影响力。

©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交,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对您造成了任何程度的伤害,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