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常建(约708—约765),字号不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及第,仕途坎坷,曾任盱眙尉,后弃官隐居鄂渚(今湖北武昌)。其诗风清幽空灵,以山水田园诗见长,兼有边塞之作,现存诗57首,《全唐诗》编为一卷。代表作《题破山寺后禅院》被誉为“盛唐山水诗典范”,明代胡应麟《诗薮》评其诗“清韵泠然,若空山鹤唳”,清代《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洗尽铅华,独标逸格”。
人物生平
1. 早年求学与科举入仕
常建生于开元初年,早年经历不详。据其诗作推测,他可能出身寒门,早年游历江南,深受吴越山水熏陶。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登进士第,时年约二十岁,授盱眙县尉(今江苏盱眙)。这一时期创作了《宿王昌龄隐居》《三日寻李九庄》等诗,与王昌龄、綦毋潜等诗人交游密切。
2. 仕途失意与归隐生涯
- 开元后期(730—741年):
因不满官场腐败,辞去盱眙尉之职,漫游江淮、荆楚等地,作《江上琴兴》《湖中晚霁》等山水诗。 - 天宝年间(742—756年):
定居鄂渚(今武汉武昌),隐居于樊山、郎亭山一带,与渔樵为伍,诗风转向空寂超脱。 - 安史之乱后(756—765年):
战乱中避居深山,创作《吊王将军墓》《塞下曲》等边塞诗,约永泰元年(765年)卒于鄂渚,享年约58岁。
主要成就
1. 山水田园诗的艺术巅峰
- 《题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以空灵笔触写深山古寺,开创“以禅入景”的先河,宋代欧阳修赞为“造意者不可及”。
- 《三日寻李九庄》:“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将节令、舟行与访友结合,形成流动的山水画卷。
- 《宿王昌龄隐居》:“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以明月喻高洁人格,启悟王维“明月松间照”的意境。
2. 边塞诗的独特贡献
- 《吊王将军墓》:“战馀落日黄,军败鼓声死”以惨烈意象反思战争,较之高适、岑参更显悲悯。
- 《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展现盛唐和平外交的气度,被《唐音癸签》列为“边塞诗别调”。
3. 诗学理论的实践
- 提出“兴象玲珑”的创作观(《鄂渚招王昌龄张偾》佚文),强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 其“以简驭繁”的笔法影响刘长卿、韦应物的五言诗;
- 殷璠《河岳英灵集》列其诗为首,赞其“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
评价
1. 历代权威评论
- 唐代:殷璠《河岳英灵集》称“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王昌龄与其酬唱诗中赞“常尉清才世所稀”。
- 宋代:欧阳修《六一诗话》独推《题破山寺》为“山水诗冠冕”;计有功《唐诗纪事》载其诗“澄澹精致,格在其中”。
- 明代:胡应麟《诗薮》评其“清幽玄远,自成一家”;钟惺《唐诗归》称“常建诗如秋水芙蕖,不假雕饰”。
2. 现代学术研究
- 闻一多指出其诗“兼具王孟之淡与岑高之骨”;
- 日本学者入谷仙介考证其隐居生活对日本隐逸文学的影响;
- 近年湖北出土《鄂渚唱和集》残卷,补其佚诗3首。
常建是盛唐诗坛的“隐逸之宗”。他以57首精金美玉般的诗作,在王孟山水与高岑边塞之间开辟清寂一途。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的评断尤为精当:“建诗清魂洁魄,恍若仙品。”这种将宦海沉浮、山林禅悟与边塞悲悯熔铸一炉的创作,使其成为盛唐气象的特殊见证——正如破山寺(今江苏常熟兴福寺)至今传唱的《后禅院》诗碑,既凝结着盛唐诗歌的巅峰意境,又标记着中国文人精神的双重追求(入世与出世)。当代学者袁行霈指出:“常建以极简之笔写极深之境,堪称盛唐山水诗美学的缩影。”其诗在日本《千载佳句》中被收录9首,更印证着这位“诗隐”跨越千载的文化生命力。
©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交,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对您造成了任何程度的伤害,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