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照邻-诗榜
用户封面
卢照邻-诗榜
卢照邻唐朝诗人
(约632年-约695年),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初唐四杰之一,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并称,是唐代七言歌行的奠基者与宫廷诗向抒情诗转型的关键人物。
简介

卢照邻(约632年-约695年),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初唐四杰之一,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并称,是唐代七言歌行的奠基者与宫廷诗向抒情诗转型的关键人物。他身世坎坷,晚年罹患风疾,手足残废,最终投颍水自尽,但其诗作以雄健跌宕、悲慨深沉著称,代表作《长安古意》被誉为“初唐长篇歌行之冠冕”,《旧唐书》称其“才学兼富,然命途多舛”,闻一多评其“用生命的热血煮沸了六朝冰冷的骈俪”。

1. 少年才俊与游学长安​

卢照邻生于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出身寒门,幼年丧父,随母寄居洛阳。十岁师从曹宪、王义方学习经史及《苍》《雅》之学,十五岁以“博学善属文”闻名。贞观二十二年(648年),赴长安入太学,与王勃、杨炯等交游,时称“神童四友”。

​2. 宦海浮沉与文学盛名​

  • ​​邓王府典签​​(650年-660年):
    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受邓王李元裕赏识,任邓王府典签,掌文书典籍。邓王称其“此吾之相如也”,期间作《秋霖赋》《五悲文》,显露悲情文风。
  • ​​蜀中漂泊​​(661年-669年):
    调露元年(679年),因《长安古意》中“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等句触怒武氏外戚,被诬“讽梁王僭越”,贬谪四川益州新都尉。在蜀期间,与王勃重逢,共游玄武山,留下《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等诗。
  • ​染疾归隐​​(670年-680年):
    咸亨元年(670年),患风疾(麻风病)辞官,隐居太白山,服丹药中毒致残,“一臂连蜷,两足匍匐”。迁居阳翟具茨山,凿穴而居,自号“幽忧子”,作《五悲》《释疾文》自述病痛之苦。

​3. 晚景凄凉与悲壮自绝​

垂拱四年(688年),武则天称帝,卢照邻拒绝应诏出仕,作《狱中学骚体》明志:“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约695年,不堪病痛折磨,自沉颍水,临终前作《释疾文·命曰》:“覆焘虽广,蹉不容乎此生;亭育虽繁,恩已绝乎斯代。”友人张说为其撰《卢照邻文集序》,叹其“才高位卑,天道如何”!

1. 诗歌革新:七言歌行的巅峰​

卢照邻存诗近百首,以七言歌行与五言古诗见长:

  • ​​《长安古意》的划时代意义​​:
    全诗68句,铺陈长安贵族奢靡生活,以“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作结,开创“以繁华写寂灭”的对比手法。明人胡应麟评:“七言长体,极变于卢骆,《长安古意》实为初唐第一。”
  • ​​边塞诗的先声​​:
    《战城南》“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以乐府旧题写战争残酷,启高适、岑参边塞诗风。
  • ​​疾病书写的深化​​:
    《羁卧山中》“自昔公卿二千石,咸拟荣华一万年。谁知聚散同飘瓦,独有幽人泣断弦”,将个人病痛升华为生命哲思,为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提供范式。

​2. 骈文与赋的突破​

  • ​​悲情骈文的典范​​:
    《五悲文》(悲才难、悲穷道、悲昔游、悲今日、悲人生)以骈俪之笔写身世之痛,韩愈《祭十二郎文》受其影响。
  • ​​赋体革新​​:
    《秋霖赋》以“雷殷殷而响起兮,雨淫淫而不散”写秋雨愁思,打破六朝咏物赋的雕琢习气,启柳宗元山水游记之先。

​3. 文学理论的开创​

  • ​​反对六朝余风​​:
    在《南阳公集序》中提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辞为卫”,主张文学应“抒发性灵,关乎治乱”,为陈子昂“风骨论”奠基。
  • ​​疾病与创作的关系​​:
    其《释疾文》以病躯为隐喻,探讨文人命运与时代的关系,被宇文所安称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疾病诗学”。

1. 古代评价​

  • ​​张说《卢照邻集序》​​:“卢生之文,时人莫能评其得失。嗟乎!道丧则文浮,世乱则学废。”
  • ​​《旧唐书》​​:“照邻以文儒知名,而坎坷当世,发愤著书,其言多感激顿挫,有骚人之风。”
  • ​​王夫之《唐诗评选》​​:“卢诗如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直追汉魏,非六朝所能笼罩。”

​2. 近现代评价​

  • ​​闻一多​​:“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像用金粉重新描绘的《两都赋》,但每一笔都滴着血泪。”(《唐诗杂论》)
  • ​​钱钟书​​:“幽忧子以病骨支离之身,发金石铿锵之声,初唐四杰中,唯其诗最见生命痛感。”(《谈艺录》)
  • ​​袁行霈​​:“他将六朝宫体诗的浮艳转化为对人生终极问题的叩问,为盛唐诗歌的哲理化开辟道路。”(《中国文学史》)

卢照邻是初唐文坛的“断弦悲歌者”。他以残病之躯,在六朝绮靡与盛唐气象的夹缝中,劈开了一条“以血为墨”的创作之路。《长安古意》的恢宏铺排与《五悲文》的椎心泣血,共同构建了一个“繁华即幻灭,病痛即觉醒”的精神世界。他的七言歌行如金石坠地,震醒了宫廷诗的甜腻梦境;他的悲情书写以生命为烛,照亮了盛唐诗人追问存在意义的幽暗隧道。从李白的“古来圣贤皆寂寞”到李贺的“秋坟鬼唱鲍家诗”,从杜甫的“艰难苦恨”到李商隐的“春蚕到死”,卢照邻的文学基因深深植入唐诗的血脉。这位“以病骨扛起时代重轭”的诗人,终以自沉颍水的决绝姿态,完成了对初唐浮华的最后反叛,也以“幽忧”之名,在中国文学史上刻下了一道永不愈合的伤痕。正如宇文所安所言:“卢照邻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士人阶层在帝国转型期精神阵痛的缩影。”

诗榜指南诗赛指南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