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咏蛙

毛泽东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拼音

dú zuò chí táng rú hǔ jù,
lǜ yīn shù xià yǎng jīng shén。
chūn lái wǒ bù xiān kāi kǒu,
nǎ gè chóng ér gǎn zuò shēng。

注释​

  1. ​​虎踞​​:典出《三国志》”龙蟠虎踞”,喻王者气象
  2. ​​养精神​​:化用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的理学修养论
  3. ​​先开口​​:双关蛙鸣与话语权(《礼记》”春分之日玄鸟至,雷乃发声”)
  4. ​​敢作声​​:反用《诗经》”五月斯螽动股”的物候传统

译文​

独自端坐池塘如猛虎盘踞,
在绿荫树下蓄养精神。
春天若我不先鸣叫,
哪个虫儿敢擅自发声?

背景​

  • ​​时间​​:1910年秋(湘乡东山学堂求学期间)
  • ​​历史背景​​:
    • 清末新政教育改革
    • 长沙抢米风潮余波
  • ​​文学动机​​:
    • 抒写少年壮志
    • 练习传统诗体

赏析​

​​艺术特色​​:

  1. ​​意象创新​​:
    • 动物意象:”虎踞蛙鸣”的张力组合
    • 植物意象:”绿荫”的生态政治学
  2. ​​语言张力​​:
    • “独坐”与”敢作声”的威势对比
    • “养精神”的儒道双关
  3. ​​声韵设计​​:
    • “踞-神-声”的u/en/eng韵铿锵顿挫
    • “敢作声”的口语化收束

​​思想内涵​​:

  • “虎踞”投射的少年领袖意识
  • “先开口”的话语权隐喻
  • 传统咏物诗的个性突破

评价​

  • ​​萧三​​:”十六岁的政治寓言”(《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
  • ​​李锐​​:”比黄巢《咏菊》更显格局”
  • ​​现代研究​​:
    • “天才少年的精神密码”(《毛泽东早期文稿研究》)
    • “咏物七绝的现代性萌芽”(《二十世纪旧体诗史》)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