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拼音
qū zǐ dāng nián fù chǔ sāo,
shǒu zhōng wò yǒu shā rén dāo。
ài xiāo tài shèng jiāo lán shǎo,
yī yuè chōng xiàng wàn lǐ tāo。
注释
- 杀人刀:喻《离骚》的战斗性(鲁迅称《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 艾萧:恶草喻奸佞(《离骚》”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 椒兰:香草喻贤臣(《离骚》”怀椒兰兮不可佩”)
- 万里涛:双关汨罗江与精神长河(《史记》”自沉汨罗以死”)
译文
屈原当年创作楚辞《离骚》,
手中紧握诛伐邪恶的利刃。
奈何奸佞太多贤士太少,
毅然跃入万顷江涛明志。
背景
- 时间:1961年秋(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 历史背景:
- 苏联撤援后的内外压力
- 提倡”不怕鬼”精神
- 文学动机:
- 借古喻今宣示斗争意志
- 探索历史人物评价新范式
赏析
艺术特色:
- 意象重构:
- 武器意象:”杀人刀”解构文人形象
- 植物意象:”艾萧/椒兰”的政治隐喻
- 语言张力:
- “握有”的主动性强调
- “冲向”的动态决绝
- 声韵设计:
- “骚-刀-涛”的ao韵悲壮激越
- “少”字仄声制造顿挫
思想内涵:
- 对”文以载道”传统的革新
- “宁为玉碎”的斗争哲学
- 历史人物评价的阶级视角
评价
- 郭沫若:”屈原研究的诗化宣言”
- 何其芳:”比《雷电颂》更具爆发力”
- 现代研究:
- “知识分子精神史的关键文本”(《毛泽东与传统文化》)
- “七绝体的政治抒情突破”(《二十世纪旧体诗史》)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