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雷动地布昭苏,沧海群龙竞吐珠。
肯定秦皇功百代,判宣孔二有余辜。
十批大错明如火,柳论高瞻灿若朱。
愿与工农齐步伐,涤除污浊绘新图。
拼音
chūn léi dòng dì bù zhāo sū,
cāng hǎi qún lóng jìng tǔ zhū。
kěn dìng qín huáng gōng bǎi dài,
pàn xuān kǒng èr yǒu yú gū。
shí pī dà cuò míng rú huǒ,
liǔ lùn gāo zhān càn ruò zhū。
yuàn yǔ gōng nóng qí bù fá,
dí chú wū zhuó huì xīn tú。
注释
- 昭苏:苏醒(《礼记》”蛰虫昭苏”),此处喻思想解放
- 群龙吐珠:化用《周易》”见群龙无首”,指百家争鸣
- 孔二:孔子(排行第二),批林批孔运动中贬称
- 十批:指郭沫若《十批判书》(1945年著)
- 柳论:柳宗元《封建论》(肯定郡县制,毛泽东曾推荐)
- 灿若朱:朱指朱熹,喻理论光辉(《朱子语类》”理一分殊”)
译文
春雷震动大地万物复苏,
沧海之中群龙争吐明珠。
应当肯定秦始皇的百代功业,
更要宣判孔老二的累累罪行。
《十批判书》的错误明若烈火,
《封建论》的远见灿如朱霞。
我愿与工农群众同步前行,
涤荡污浊共绘崭新蓝图。
背景
- 时间:1974年春(批林批孔运动高潮)
- 历史背景:
- 毛泽东肯定秦始皇、批判孔子
- 知识分子自我批判浪潮
- 文学动机:
- 修正自身学术观点
- 表态支持文化革命
赏析
艺术特色:
- 意象系统:
- 自然意象:”春雷-沧海”的政治隐喻
- 历史意象:”秦皇-孔二”的符号重构
- 修辞策略:
- “明如火/灿若朱”的比喻对仗
- “涤除污浊”的清洗式表达
- 声韵设计:
- “苏-珠-辜-朱-图”的u韵沉郁顿挫
- “代-在”的ai韵穿插变化
思想内涵:
- 对法家思想的重新肯定
- 知识分子自我改造意识
- “绘新图”的革命理想主义
评价
- 冯友兰:”旧瓶新酒的典范”
- 周一良:”特殊年代的学术转向标本”
- 现代研究:
- “文革诗歌的典型文本”(《文革文学研究》)
- “知识分子心灵史的关键切片”(《二十世纪旧体诗史》)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