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军来万里,愧我未能兵!
空作长沙哭,羞看细柳营;
感怀成酒病,误国是书生!
莫任山河碎,男儿当请缨。
拼音
láo jūn lái wàn lǐ,kuì wǒ wèi néng bīng!
kōng zuò cháng shā kū,xiū kàn xì liǔ yíng;
gǎn huái chéng jiǔ bìng,wù guó shì shū shēng!
mò rèn shān hé suì,nán ér dāng qǐng yīng。
注释
- 劳军:慰问抗日军队(《史记》”犒劳三军”)
- 长沙哭:贾谊忧国作《吊屈原赋》(《汉书》”贾谊为长沙王太傅”)
- 细柳营:周亚夫治军严明(《史记》”文帝劳军细柳”)
- 酒病:化用杜甫”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 请缨:终军”愿受长缨”典(《汉书》”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
译文
不远万里来慰问将士,惭愧自己未能持枪上阵!
空学贾谊忧国痛哭,羞见军营严整雄兵;
忧思郁结借酒消愁,书生误国自古皆然!
岂能坐视山河破碎,男儿应当请命出征。
背景
- 时间:1939年冬(老舍参加文协抗战劳军活动)
- 历史背景:
- 武汉会战后抗战相持阶段
- 知识分子从军热潮兴起
- 文学动机:
- 抒发文人抗战困境
- 呼吁知识界投笔从戎
赏析
艺术特色:
- 用典系统:
- 历史典故:”长沙哭/细柳营/请缨”三重军事文化符号
- 反用传统:”误国书生”颠覆”万般皆下品”观念
- 情感结构:
- 前四句:”愧-羞”的自我批判
- 后四句:”病-缨”的行动升华
- 声韵设计:
- “兵/营/生/缨”的ing韵贯穿
- “哭/国/碎”入声字强化顿挫感
思想内涵:
- 对文人社会角色的重新定位
- “请缨”背后的民族气节
- 传统士人精神的抗战转化
评价
- 郭沫若:”二十世纪《从军行》”
- 茅盾:”知识分子自我救赎的诗证”
- 现代研究:
- “抗战文学的精神坐标”(《抗战诗史》)
- “杜甫《悲陈陶》的现代回响”(《老舍诗学研究》)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