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拼音

guān dōng yǒu yì shì,xīng bīng tǎo qún xiōng。
chū qī huì méng jīn,nǎi xīn zài xián yáng。
jūn hé lì bù qí,chóu chú ér yàn háng。
shì lì shǐ rén zhēng,sì huán zì xiāng qiāng。
huái nán dì chēng hào,kè xǐ yú běi fāng。
kǎi jiǎ shēng jǐ shī,wàn xìng yǐ sǐ wáng。
bái gǔ lù yú yě,qiān lǐ wú jī míng。
shēng mín bǎi yí yī,niàn zhī duàn rén cháng。

注释​

  1. ​​蒿里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相和曲》,原为送葬挽歌,曹操借以写现实。
  2. ​​关东义士​​:指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
  3. ​​盟津​​:即孟津(今河南孟津),周武王伐纣时会盟之地,此处借指联军结盟。
  4. ​​咸阳​​:秦朝都城,代指董卓控制的洛阳。
  5. ​​雁行(háng)​​:形容军队列阵如雁飞,但各怀异心,行动不一。
  6. ​​嗣还(xuán)​​:随后不久。
  7. ​​自相戕(qiāng)​​:互相残杀,指袁绍、袁术等军阀内斗。
  8. ​​淮南弟称号​​:袁术在淮南(今安徽寿县)称帝。
  9. ​​刻玺于北方​​:袁绍在北方私刻玉玺,图谋称帝。
  10. ​​铠甲生虮虱​​:战事长久,士兵铠甲长满虱子,极言战争残酷。
  11. ​​生民百遗一​​:百姓百不存一,形容死亡惨重。

译文​

关东义士起兵,讨伐暴虐的董卓。
最初约定在孟津会师,一心直指洛阳。
联军虽合,却各怀异心,犹豫观望如雁阵。
争权夺利使他们内斗,不久便自相残杀。
袁术在淮南称帝,袁绍在北方刻玺谋位。
战甲生满虱子,百姓大量死亡。
白骨暴露荒野,千里无人烟,连鸡鸣都听不见。
百姓百不存一,想到这些令人肝肠寸断。

背景​

  • ​​时间​​:约作于建安二年(197年)后,曹操目睹关东联军讨董失败、军阀混战的乱局。
  • ​​事件背景​​:
    • 初平元年(190年),关东州郡联合讨伐董卓,但各怀私心,最终瓦解。
    • 袁术、袁绍等割据称雄,导致中原大乱,民不聊生。
  • ​​曹操立场​​:
    • 批判军阀争权,同情百姓苦难。
    • 表达对天下统一的渴望,暗含自己的政治抱负。

赏析​

  1. ​​艺术特色​​:
    • ​​史诗笔法​​:以简练语言概括重大历史事件,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 ​​对比手法​​:联军初期的“义”与后期的“争”形成强烈反差。
    • ​​乐府创新​​:将挽歌旧题改为反映现实的叙事诗,开创“以旧题写新事”的传统。
  2. ​​思想内涵​​:
    • ​​批判现实​​:揭露军阀混战的虚伪与残酷。
    • ​​民本思想​​:聚焦战争对百姓的摧残,体现曹操的悲悯情怀。
    • ​​政治抱负​​:暗含曹操欲结束乱世、重建秩序的志向。

评价​

  1. ​​钟嵘《诗品》​​: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评曹操诗风沉郁苍劲)
  2.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蒿里行》如画,写尽乱世之惨,读之令人涕下。”
  3. ​​现代学者评价​​:
    • 鲁迅称曹操为“改造文章的祖师”,赞其诗“清峻通脱”。
    • 余冠英《三曹诗选》认为此诗是“汉末实录”,具有史诗价值。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