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西伯昌,怀此圣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隆。
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
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
犹奉事殷,论叙其美。
齐桓之功,为霸之首。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
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赐圭瓒,秬鬯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
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
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拼音
zhōu xī bó chāng,huái cǐ shèng dé。
sān fēn tiān xià,ér yǒu qí èr。
xiū fèng gòng xiàn,chén jié bù lóng。
chóng hóu chán zhī,shì yǐ jū xì。
hòu jiàn shè yuán,cì zhī fǔ yuè,dé shǐ zhēng fá。
wèi zhòng ní suǒ chēng,dá jí dé xíng,
yóu fèng shì yīn,lùn xù qí měi。
qí huán zhī gōng,wèi bà zhī shǒu。
jiǔ hé zhū hóu,yī kuāng tiān xià。
yī kuāng tiān xià,bù yǐ bīng chē。
zhèng ér bù jué,qí dé chuán chēng。
kǒng zǐ suǒ tàn,bìng chēng yí wú,mín shòu qí ēn。
cì yǔ miào zuò,mìng wú xià bài。
xiǎo bái bù gǎn ěr,tiān wēi zài yán zhǐ chǐ。
jìn wén yì bà,gōng fèng tiān wáng。
shòu cì guī zàn,jù chàng tóng gōng,
lú gōng shǐ qiān,hǔ bēn sān bǎi rén。
wēi fú zhū hóu,shī zhī suǒ zūn。
bā fāng wén zhī,míng yà qí huán。
hé yáng zhī huì,zhà chēng zhōu wáng,shì qí míng fēn pā。
注释
- 周西伯昌:周文王姬昌,商纣时被封为西伯
- 三分天下有其二:文王得天下三分之二诸侯拥护
- 崇侯谗之:崇侯虎向纣王进谗言陷害文王
- 斧钺:象征征伐权力的礼器
- 仲尼:孔子,曾称赞文王德行
- 齐桓: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
- 九合诸侯:多次召集诸侯会盟
- 夷吾:管仲的字,辅佐齐桓公称霸
- 庙胙:祭祀用的肉,周天子赐给诸侯的荣誉
- 小白:齐桓公的名字
- 晋文: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
- 圭瓒:玉制酒器,天子赐给诸侯的礼器
- 秬鬯:用黑黍和香草酿的酒
- 河阳之会:晋文公在河阳会盟诸侯,召周天子参加
译文
周文王姬昌,胸怀圣明德行。
虽得天下三分之二诸侯归附,
仍谨守臣节,按时向商朝纳贡。
崇侯虎进谗言,使他被囚羑里。
后获纣王赦免,赐予征伐大权,
得以替天行道。孔子称赞其德,
虽实力强大,仍恭敬侍奉商朝。
齐桓公的功业,堪称霸主之首。
九次会盟诸侯,匡正天下秩序。
不用武力征伐,以德服人。
正直而不诡诈,美德广为传颂。
孔子赞叹不已,连同管仲并称,
因百姓蒙受其恩泽。周天子赐祭肉,
特许他不必下拜,桓公却不敢接受,
敬畏天威就在眼前。
晋文公也称霸,亲自尊奉周王。
获赐玉制酒器,黑黍香酒彤弓,
黑色弓箭千副,虎贲卫士三百。
威势使诸侯臣服,被众将所尊崇。
声名传播八方,仅次于齐桓公。
但在河阳会盟时,竟诈称周王命令,
因此名声颇有争议。
背景
- 时间:建安后期(约210-220年)
- 历史背景:
- 曹操已掌握东汉实权
- 推行”挟天子以令诸侯”政策
- 创作动机:
- 借古喻今,以春秋霸主自况
- 表明自己”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政治立场
- 暗示自己功业可比周文王、齐桓公
赏析
- 艺术特色:
- 史诗笔法:浓缩三位历史人物生平
- 对比手法:文王之德 vs 晋文之诈
- 用典密集:全诗20句含15个历史典故
- 思想内涵:
- 政治宣言:强调”尊王”的正统性
- 自我标榜:暗示自己兼具文王之德与桓公之功
- 警示意义:通过晋文公案例警示部下勿越臣节
评价
- 刘勰《文心雕龙》:
“魏武以相王之尊,雅好诗章,气韵沉雄。” - 吴淇《六朝选诗定论》:
“此篇全用史笔,寓劝诫于叙事之中。” - 现代研究:
- 田晓菲认为这是曹操的”政治自画像”
- 川合康三指出诗中体现”霸者意识”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