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公亶甫,积德垂仁。
思弘一道,哲王于豳。
太伯仲雍,王德之仁。
行施百世,断发文身。
伯夷叔齐,古之遗贤。
让国不用,饿殂首山。
智哉山甫,相彼宣王。
何用杜伯,累我圣贤。
齐桓之霸,赖得仲父。
后任竖刁,虫流出户。
晏子平仲,积德兼仁。
与世沈德,未必思命。
仲尼之世,主国为君。
随制饮酒,扬波使官。
拼音
gǔ gōng dǎn fù,jī dé chuí rén。
sī hóng yī dào,zhé wáng yú bīn。
tài bó zhòng yōng,wáng dé zhī rén。
xíng shī bǎi shì,duàn fà wén shēn。
bó yí shū qí,gǔ zhī yí xián。
ràng guó bù yòng,è cú shǒu shān。
zhì zāi shān fǔ,xiāng bǐ xuān wáng。
hé yòng dù bó,lèi wǒ shèng xián。
qí huán zhī bà,lài dé zhòng fǔ。
hòu rèn shù diāo,chóng liú chū hù。
yàn zǐ píng zhòng,jī dé jiān rén。
yǔ shì chén dé,wèi bì sī mìng。
zhòng ní zhī shì,wáng guó wéi jūn。
suí zhì yǐn jiǔ,yáng bō shǐ guān。
注释
- 古公亶父:周文王祖父,周族首领
- 断发文身:吴地风俗,太伯入乡随俗
- 饿殂首山: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
- 山甫:仲山甫,周宣王贤臣
- 杜伯:周宣王冤杀之臣
- 竖刁:齐桓公晚年任用奸臣
- 扬波使官:孔子任鲁司寇时举措
译文
古公亶父,积累德行广施仁政。
为弘扬王道,在豳地开创基业。
太伯仲雍,秉承先王仁德。
德泽流传百世,断发文身顺应吴俗。
伯夷叔齐,古代留名的贤人。
辞让君位不仕,饿死在首阳山。
睿智的仲山甫,辅佐周宣王。
为何任用杜伯,连累圣王名声?
齐桓公称霸,全赖管仲辅佐。
晚年任用竖刁,死后尸虫流出门。
晏婴平仲,积累德行兼具仁心。
顺应时势保全德行,未必贪恋权位。
孔子在世时,以王道治国。
依照礼制饮酒,肃清官场歪风。
背景
- 时间:建安十五年(210年)发布《求贤令》前后
- 政治背景:
- 强调”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
- 反思汉代”举孝廉”制度的弊端
- 思想背景:
- 融合儒家仁政与法家实效
- 对”德才关系”的历史考察
赏析
1. 历史人物体系分析
全诗构建了完整的历史人物评价体系,通过正反案例的对比排列,形成强烈的说理效果:
正面典范组:
- 周族奠基者古公亶父,代表”积德垂仁”的治国根本
- 吴国开创者太伯仲雍,展现”断发文身”的变通智慧
- 伯夷叔齐,树立”让国守节”的道德标杆
- 管仲晏婴,彰显”务实济世”的政治才能
反面教训组:
- 周宣王冤杀杜伯,揭示”亲贤远佞”的重要性
- 齐桓公任用竖刁,展现”晚节不保”的悲剧
这种”三正两反”的结构设计,形成严密的历史论证逻辑,每两个案例构成一组德才关系的微型论证单元。
2. 艺术特色解析
(1)四言史诗的浓缩表达
全诗16句包含12个历史典故,平均每1.3句用典一次,创造了建安诗歌的用典密度记录。如”断发文身”四字浓缩《史记·吴太伯世家》全部事迹,”虫流出户”四字概括《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惨状。
(2)对比结构的递进设计
诗歌采用”三明治式”对比结构:
- 先列三代圣王(古公、太伯、夷齐)
- 再举衰世教训(宣王、桓公)
- 终以贤相济世(管仲、晏婴、孔子)
形成”立标-警示-对策”的完整说理链条。
(3)乐府体裁的创新突破
将民间乐府旧题改造为政治教科书,开创性地:
- 变抒情短章为历史论文
- 化俚俗叙事为典雅说理
- 改单线结构为复调论证
3. 思想核心阐释
(1)动态德才观
突破汉代”孝廉”的静态道德标准,提出:
- 德在”垂仁”更在”行施”(实效性)
- 才需”兼仁”更要”沉德”(灵活性)
如赞晏子”与世沉德”,肯定其政治弹性。
(2)历史辩证法
揭示”盛-衰”转化的关键节点:
- 宣王”哲王”到”累圣”的转折在于杜伯事件
- 桓公”九合诸侯”到”虫流出户”的转折在于竖刁
强调人事选择决定历史走向。
(3)政治实践论
通过孔子”扬波使官”的案例,提出:
- 制度执行(”随制饮酒”)重于形式
- 吏治清明(”使官”)是王道根本
体现曹操”名法务实”的施政理念。
4. 情感表达特征
在冷静说理中暗含三重情感维度:
- 忧患意识:”何用杜伯”的沉痛诘问
- 悲悯情怀:”饿殂首山”的意象选择
- 政治激情:”积德兼仁”的反复申说
形成”理性-感性”的双重奏鸣效果。
5. 文学史意义
本诗标志着:
- 乐府诗由”缘事而发”到”以史为鉴”的转型
- 四言诗从”雅颂体”到”政论体”的发展
- 咏史诗从”述怀”到”说理”的升华
其”以典证理”的手法直接影响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贫士》等系列作品。
评价
- 古代评价:
- 刘勰《文心雕龙》:”魏武乐府,熔经铸史”
- 现代研究:
- 陈寅恪:”反映汉魏之际德才之辨”
- 田晓菲:”曹操的政治人才学纲要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